「房貸」這種恐怖的東西為何存在?因為人們太沉迷「擁有自己的房子」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房貸
攝影:楊文財/商業周刊
圖片放大

因為房價上漲就覺得自己發了財,是很愚蠢的

我在1987年秋買了我的第一間公寓,當時我所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努力地存錢,想要「搭上房地產的順風車」,包括我在內。但是那房子論地段,不怎麼樣,在國王路口站(King’s Cross station)對面,只是可以讓我走路上班,要到倫敦任何一個地方也還算方便。論格局,也不怎麼樣,太小,格局很怪。美國作家麥迪遜.貝爾(Madison Smartt Bell)有一陣子就住在樓下,他用這棟公寓當背景,寫了一本小說,故事中提到有個人發瘋了,部分原因就是他公寓的格局就像我這間一樣怪。

這公寓花了我59,000英鎊。一半來自我父親過世時留給我的錢,另一半則向哈利法克斯銀行(Halifax)貸款。買下這間公寓之後,我還真增長了見聞。但我唯一沒增長的,就是財富。十年後,我賣掉這房子,售價就是我當初的買價。以實質價格計算,等於我賠了35%。這並不意外,因為房地產泡沫已經破了,而王十字附近的公寓很難賣;那時我大約每隔二年就會去問仲介一次,當我問他們價錢時,他們總是耍詐,問我當初買多少錢,然後說他們覺得差不多就是這個價。亂講——他們的意思是,你如果要賣,就是個白癡。所以我每次都沒賣。

這就是我從第一間公寓所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房地產價格總是漲漲跌跌,除非你真的要搬家了,否則就別去管它。房價不會永遠上漲,但只要不再漲時,你就很難賣了。你放在房子上的資金,是不能流動的現金。如果因為房價上漲就覺得自己發了財,那是很愚蠢的,因為增值的部分你幾乎沒辦法拿來花用。就算你要搬家,也還是得搬到新的地方住,而那新地方的房價也已經漲上來了,所以你的房地產增值,並沒有讓你淨賺。

想清楚:房子真是你的嗎?

到底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沉迷於我們的房地產和房價?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有長的版本,也有短的。長的版本,牽涉到我們房市的基本結構──很多人都擁有自己的房子。

在英國,有70%的人口住在自己的房子裡(編按:在台灣、香港等亞洲國家,這個比率更高)。這個數字自柴契爾夫人之後一路成長,遠比歐洲的主要國家還高,例如德國,只有40%的人擁有自己的房子。光是這一點,就透露出很多事情。

首先,和「擁有」這個詞有關。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靠貸款買房子,這表示:我們根本就「沒」真正擁有自己的房子。在我買第一間公寓的那個年代,如果你辦了房貸,你連那棟房子的權狀都拿不到,權狀得放在銀行那裡。有點殘酷,但你最好牢記這點。

然後,一旦你有了房貸,你的生活就會被一個數字給困住:利率。利率會主宰你的生活。這也是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的最大理由——因為英國經濟的週期和歐洲不完全同步,而且利率對個人財務有非常直接的影響。一旦加入了歐元,而且房貸連結到非常低的歐元利率,錢就會變得更薄,信用更容易取得,於是房市泡沫就更大,而崩跌也就越厲害──就像愛爾蘭和西班牙一樣。

我們的欲望,以及現代生活的失落感

關於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我有一個理論:我們的欲望,和工業革命期間散佈到整個英國社會的「失落感」有關。當工作場所越沒有保障,生活越暴露在競爭壓力和不確定之中,人們就越加覺得,在辛苦工作的一天要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後,必須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安全。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