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想進駐美國,超時加班、責任制已行不通!專家:企業主得具備「工作力發展」思維

瑞星管顧共同創辦人。25歲創業,在高階人才招聘市場深耕十餘年。服務客戶超過400家,版圖橫跨半個亞洲,一半以上是世界500強、台灣50大企業。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去(2022)年八月,一則路透社報導吸引了我的注意:美國政府自2022年起,計畫在10年內投入總額大約5,140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IRA(氣候安全法)3,620億美元,來自基礎設施法案的980億美元,和來自兩黨支持的半導體晶片法的540億美元。

這是近20年來美國政府通過最大的企業補助案,原因當然與緊繃的地緣政治有關。美國總統拜登所屬的民主黨政府,無疑想透過大灑錢的方式,來維繫美國在國防軍事與晶片科技上的優勢。

當美國的假想敵是中國時,「台灣」自然成了最受歡迎的盟友。尤其台灣的半導體與AI科技領先全球,在國防科技方面有漢翔、雷虎、寶一等軍工產業,以及由氣候安全延伸出來的乾淨能源、電動車相關技術,正是美國政府要大力招攬的首選對象。

根據上述路透社報導的法案,外來企業只要符合相關資格,都有機會吃到這塊平均每年超過500億美元的補助大餅,進一步還有可能接到美國政府的的訂單,直接與全球最大霸權國家做生意。

聽起來非常誘人,不是嗎?然而台灣企業想要前進美國,除了擁技術自重之外,還必須打破原本的用人慣性,不能一昧的把人才當奴才使用,視超時加班、責任制為理所當然,也不能再有免洗筷思維,總想著每年都會有一批新鮮的肝等著進來。

什麼是「工作力發展」?

對美國政府來說,人才政策是攸關企業發展甚至是國家經濟強弱的重要關鍵,甚至為此發展出一套全方位的策略與檢驗標準:「Workforce development」(工作力發展)。

這個專有名詞,正是外來企業能否拿到1年500億美元補助的重要關鍵。

與傳統保障基本勞工(labor)權益不同。Workforce development重視的是「多元共融」,也就是所謂的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公司在用人上必須兼顧少數族裔、性別、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對於偏鄉地區或資源相對貧乏的社區,也得要提出長期的人才培育計畫,並給予相對應的就業機會。

這就意味著不能只針對眼前的需求上Linkedin找履歷,而得要提出一套完整的人才發展策略,同時還得與地方政府、勞動局、社會局、學校與教育機構等有密切的聯繫。

這樣的要求其實已經超過一般公司內部HR、人資主管的能力所及,而是需要經營團隊、CXO位階,甚至企業老闆自己跳下來主導,或是委託專業的外部獵人頭、管理顧問公司來進行。

所以,企業主絕對不要以為有技術、有設備就可以。對美國來說,沒有完整的人才發展策略,就像是擁有頂尖F22猛禽戰鬥機卻沒有飛行員一樣,戰力等同於0。湯姆克魯斯紅透半邊天的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中,也多次傳遞出優秀飛行員的養成有多麼珍貴與不易。

身為台灣老闆,不管你有沒有要進軍美國,都要具備這樣的人才發展思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維持自身戰力(本文作者為瑞星管理顧問蔣宗芸)。

延伸閱讀
多做多錯、照老闆說的去做就好...為何台灣職場總有害怕犯錯的文化?從中華隊反思職場生態
回台工作等於失敗?林書豪給旅外菁英的職場啟示:真正的人才,在哪都能發光
長春藤名校畢業、擁FANG鍍金履歷,卻在35歲被裁員?別沉迷往日榮耀,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