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畢業生,卻進了矽谷新創公司工作…走過職涯彎路,她用自身經驗分享6個求職策略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你有數據分析執照嗎?

4個月前,我剛搬到矽谷。一個台灣文科女生在矽谷找工作談何容易,我沒有理工背景,過去的工作經驗都在廣告媒體業,實在沒把握在矽谷能找到什麼像樣的工作。

求職網站清一色都是軟體工程師、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等職缺,以及一堆我看不懂的專業術語。就算是行銷工作,也要求必須懂產品開發、數據工程,最好會寫程式、懂財務,我心想這簡直是找全才吧。

面試過無數的工作,總在最後一關被刷掉,好心一點的面試官提醒我:「建議你去拿個數據分析或程式語言證照!」收到數不清的拒絕信,就在我快要來查數據分析的課程時,我總算拿到2份工作:一份是在天然有機化妝品公司做網路行銷,另一份是在當時矽谷最火的一家新創公司TuneIn當內容編輯。最後,我選擇了TuneIn。

線性vs.體驗式的職涯

為什麼最後選擇和自己興趣和職涯發展相去甚遠的TuneIn?簡單來說,是因為我「好奇心」太重。我想在有限的人生,盡可能體驗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型態。

學業、職場一路走來,我在選擇科系或工作時,一向不太在乎「線性發展」,而是由「好奇心」驅動、牽引著我。我問自己,這個科系或工作,能否滿足我當下的好奇心,並創造我想要的生活體驗?工作的產業和模式,形塑了生活的樣貌,我認為生活經驗比工作的內容更重要。

Take the Leap放手一搏

我不是沒遲疑過,在雲端運算新創公司的朋友說:「看不懂程式碼,你在軟體公司的學習曲線會很陡!」另一位做人資的朋友提醒:「女生是矽谷科技公司的少數民族,新創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喔。」

但我想起研究所創意策略的教授Maria,畢業時送我的筆記本,上面寫著:「You go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不要想太多,放手一搏吧!)我想起2008年金融海嘯最嚴重時,大部分同學畢了業都決定回台灣工作,我不也是相信自己的直覺,放膽一試跟老闆提出商業企畫案,創造了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嗎?

現在我大老遠跑到宇宙的中心,當然要抓緊機會,見識矽谷,看看這群人怎樣顛覆與改寫這個時代的產業。

美國求職策略

走過在矽谷的求職彎路,我最終找到2份正職工作,且薪資配套都很不錯。如果你想在美國謀職,以下策略供你參考。

1.經營自己的LinkedIn:

美國的人資和獵頭公司每天會上LinkedIn找候選人,因此你的LinkedIn檔案是否夠專業吸睛,非常重要。無論是學生或工作多年的上班族,一定要勤於更新自己的LinkedIn,在姓名下方用一句話說出自己所在的產業、個人優勢。如果是學生,可以在名字下方放上你希望的職缺;如果是上班族,可以放上你所在產業的關鍵字,和過去待過的公司(如果是big name的話)。LinkedIn的檔案不是自己寫開心的,必須仔細調查你想找的產業和職缺會用的關鍵字,以矽谷行銷領域為例,我會在個人工作經驗中,適時放入「Go-to-market Strategy、Product Marketing、Digital Marketing、Project Management」這些關鍵字。

2.台灣青商會、工商會:

很多人去參加台灣青商會時,只顧著吃家鄉美食,忘了觀察周遭有哪些「大咖」。其實,許多僑胞在海外建立的台灣青商會、工商會,裡面臥虎藏龍,有在美國各領域的傑出工作者,他們往往是長輩,比較有距離感,但在業界有人脈與影響力,對事物有獨到見解,這群人才是你真正有用的人派。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也講究關係,因此別再害羞,選擇與貴人密切來往,有意識地問對問題、拓展及深耕人脈,也許還沒畢業前,你就拿到工作offer了。

3.積極參加學校辦的Career Fair(就業博覽會):

不只是去發履歷,而是去了解這個產業有哪些公司,這些公司當中的哪些職缺跟你的興趣和專長吻合。以及積極去認識你有興趣的產業中的貴人。通常就業博覽會的工作人員,很有可能是你學校畢業的學長姐,或是這個產業的老鳥,不妨跟對方交流,讓他對你留下印象,並留下對方的聯絡資訊,詢問他:「我對這個產業很好奇,想多了解,有機會之後寫信給你請教討論嗎?」要認清,來就業博覽會的目的不是立馬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建立人脈。找到可能的關鍵貴人後,後續就得透過「問對的問題」和持續保持聯絡,給予貴人可能的幫助和資源,來建立長久的關係。

4.教授推薦:

這一招當年我實在太害羞,雖然每週都會和教授約office hour,但我沒有詢問職涯發展的問題,反觀我的美國同學非常積極,他們事先釐清自己想從事的產業和方向,再問相關領域的教授。例如:「我希望到科技公司做行銷,但學校求職網看到的幾乎都是廣告和公關公司的職缺,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接觸到這個產業嗎?」如果你在課堂上表現得還ok(不用全A,只要不被當掉),老美教授一般都還滿親民的,願意幫你寫推薦信、介紹你認識學長姐,或幫你留意相關產業的工作機會。

5.求職網:

包括學校內網和Glassdoor、Indeed、Monster等各大求職網,就像是台灣的104,以我個人經驗要透過這管道找到工作,一定要勤勞一點,至少要投遞幾十封甚至上百封的履歷,才有機會拿到面試的機會。

6.參加其他學院的就業博覽會:

商學院的就業資源網絡通常最完整,我當時在德州大學念研究所時,第一份實習工作,是透過參加MBA和某科技大廠協辦的就業座談會得來的。若你是電機系的,不妨參加其他工程學院的座談會,相信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延伸閱讀
想在職場發展順利,會說比會做重要?曾在矽谷工作的過來人:不怕提出問題和要求,只怕變成隱形人
不想成為井底之蛙,遠赴美國留學、工作,Google首席女工程師告白:就算只是一隻青蛙,也要過得幸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