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專業」與「商業」掛勾,權力與資源扭曲了市場,客戶便成了輸家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當「專業」與「商業」掛勾,權力與資源扭曲了市場,客戶便成了輸家

從很久很久以前、傳統價值觀根深柢固的時代,到價值觀變得很彈性、數據大行其道、道德卻幾乎付之闕如的今天,最明顯也最令人不安的一件事,就是「專業」機構慢變種,成了以「商業」活動為主的企業。就像權力會使人腐化,金錢也腐化了我們原本正常的公共議題。

我們並非一直如此的。40多年前,《戴達勒斯》(Daedalus,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創辦的雜誌,是一本很受敬重的雜誌)雜誌很得意地宣布:

無論在美國生活的哪一個層面,專業都勝利了。

2005年,夏季號的《戴達勒斯》雜誌又把這個題目拿出來做一遍。不過,該期的封面故事卻說,專業的勝利很短暫。「專業逐漸屈服於各種新壓力——從科技越來越進步,到賺錢越來越重要。」那篇文章還說,「天職」這個觀念已經被「強大的市場力量」摧毀了,「那些市場力量太強大了,我們越來越難區分,專業人士和那些(大都)擁有權力與資源的非專業人士,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們先來想一想,當我們談到專業(profession)和專業人士(professional)時,我們指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戴達勒斯》雜誌的文章對專業下了一個定義,認為專業具有以下6個特徵:

1.忠於客戶的權益,以及整體社會的福祉。 2.擁有淵博的學識與專業知識。 3.有一套特殊的專業技能、實務與表現。 4.有成熟的能力,能在道德不明確的情況下,依誠信正直做出道德判斷。 5.做事有條有理,能從經驗當中學習(獨自學習或集體學習),因此,也能從實務當中逐漸累積新的知識。 6.能發展出專業社群,確保實務上與專業上教師的素質。

《戴達勒斯》雜誌接著提到: 「專業的基本特徵,是以負責、無私、明智的態度來執業……還要在專業團體與社會大眾之間,建立應有的倫理關係。」

財富管理,是一門專業
提到專業人士,我們大都會想到醫師、律師、教師、工程師、建築師、會計師和牧師。我想,我們應該也都同意,記者與受託管理他人金錢的受託人(trustee)——至少,在理想上——也算專業人士。

然而,在很多專業領域裡,傳統的價值觀已經崩解了。這種情況(還有其他很多)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只顧著精確計算一點都不重要的事。不受約束的市場力量,不僅挑戰著我們對專業的信任,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摧毀了我們歷經了數百年才發展而來的專業標準。

很遺憾,這些有害的市場力量,是金融服務業(包括我奉獻一生的基金業在內)帶頭搞出來的。財富管理這一行,過去是一門並不那麼看重商業的專業,但如今已成了不太看重專業的商業。

哈佛商學院教授雷克什.庫拉納(Rakesh Khurana)的話一針見血。他是這麼定義專業人士的操守的: 「我會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且我不會榨取社會的價值。」我們的經濟活動中,有很多人都在努力創造價值。價值,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專業創造出來,是製造商品的製造商創造出來,是服務的提供者、工程師、營造商等人創造出來,但卻不是金融業創造出來的。誠如我前面提到,財富管理業是從企業賺到的報酬中榨取價值,並在追求自身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喪失了專業。

拋棄專業操守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隨便就可以舉出好幾個例子。在公共會計(public accounting)的領域中,美國一度有8大會計師事務所(現在只剩「最後4強」了),這8八大會計師事務所一步一步地,開始為他們的簽證客戶(audit client)提供很有賺頭的諮詢服務,成了客戶的生意夥伴,而不再是獨立專業的角色。2003年破產的安達信(Arthur Andersen)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早它之前出事的大客戶安隆(Enron)都宣告破產了,便讓我們看見這種關係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我並不是現在才關心這件事情。我以前寫過很多文章,探討新聞業中商業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的失衡現象——發行部的重要性逐漸凌駕編輯部。近年來,美國幾份大報,像是《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等,陸續發生醜聞。

法界當然也不例外。法律人的專業操守過去一向很好,但今天已經不比從前了,名譽敵不過金錢的誘惑。最近有2名十分傑出、專打刑事案件的律師,就被抓去關了。

醫界也一樣。在醫療業裡,照顧者的人道關懷,病人的基本需要,根本敵不過商業上的利益——包括大型醫院集團、保險公司、藥廠與藥商,以及健康照護組織(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簡稱HMOs)等。

理應被服務的客戶,如今成了輸家
很多專業人士和客戶之間,已經從「專業關係」逐漸變成一種「商業關係」了。在這個服務的使用者被視為「客戶」的世界,服務的提供者被視為「賣方」,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可以這麼說: 當服務的提供者成了槌子,客戶就會被當做釘子。

不是我太天真。我當然知道,每一種職業都有商業的一面。否則,如果收入無法大於支出,沒有任何組織能夠存活,就算是崇高的宗教機構也不例外。我們是有很多值得驕傲的職業,可是當中有很多變質了。這些職業原本很令人信賴,很照顧客戶的權益,現在,卻變成追逐競爭優勢,講究利潤的「企業」了。而依賴他們提供服務的人,也成了輸家。

知名作家羅傑.羅文斯坦(Roger Lowenstein)在幾年前也有類似的觀察,他感嘆,「喀爾文教派的清廉正直」(Calvinist rectitude)——源自於「舊世界的觀念,像是誠信、道德,還有對顧客忠心耿」——已經不復見了。「美國的職業,」他寫道:「已經變得很商業了……會計師事務所竟然贊助高爾夫球賽。」或許他還可以加上一筆:共同基金的經理人也有樣學樣,甚至還買了球場的冠名權!「爭取(專業)獨立的戰爭,」他的結論是: 「永遠不會成功。」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