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賣等於沒賠」你若抱有這種觀念,就趁早放棄投資吧!

合格證券分析師(CSIA),先後任職於台灣金融研訓院、文化推廣教育部美股老師。在銀行服務過上千位客戶多年後,發現投資潛藏著一套邏輯原則,並擅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套獲利理論。你覺得投資獲利很難嗎?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難,真正難的是操控高達百億與千億的資金,與追求每年20~30%的高報酬率。但對一般民眾而言,如果你的金額與報酬率沒有要求那麼高,你會發現,只要掌握訣竅,美股獲利比你想像穩定容易。

賠錢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某天,百舜被朋友A找去聽投資說明會。朋友A在傳統產業頗有成就,對金融卻毫無概念。他聽說這位老師有辦法每年獲利30%,非常心動。於是找我去幫忙評估。

每年30%?這比巴菲特還厲害啊!一定要去了解不可!

說明會開始了。老師講得口沫橫飛,不一會,就講到他估計能達到的獲利:每年30%的「現金流」。喔,百舜大概知道怎麼回事了。於是舉手問了一個問題:「請問,30%現金流以外的資產風險是多少呢?」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緊張,隨口敷衍了幾句。而朋友A看到這情景,心裡也有底了......

現金流算獲利嗎?

不算。「獲利」,是指「總資產增加的淨值」。如果我用100塊買進中華電信股票,很開心地領到5塊錢配息,但中華電卻從100跌到90,那,我沒有獲利5%,反而是虧損5%。(90+5)/100 = 0.95 )

不能因為中華電信股票還沒賣,就當做虧損不存在。

而這也延伸出一個投資的錯誤觀念:「沒賣等於沒賠」。

不管賣了沒有,跌了就是賠了

投資世界裡,一直有幾個老觀念:「落袋為安」、「沒賣等於沒賠」。

這些名詞背後都代表一個價值觀:「現金才是錢,股票不是。」(股票可以替換成基金、債券、期貨等非現金的金融商品)

有些人在心裡會把現金歸到一類,然後把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歸到另外一類。於是,當資產以金融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載浮載沉、每秒價值都不一樣時,這些人就認為,那些資產是另外一類。等到變成現金,「落袋為安」時,才是真正的錢。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