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畢業,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目前擔任新創企業的網路編輯。
不過這些限制在未來 10 年可能會一一鬆動,包括越來越多更便宜的聯網裝置被交到一般大眾手上、感測器的價格下滑、以及被談到爛的 Big Data、機器人出現......這些因素加總在一起,讓 IPC 可以運用的範圍得以走進一般人的生活,例如零售通路、汽車、智慧家庭等應用領域,未來的成長性肯定會比 VDC Research 預測 2007-2012 年 9.33% CAGR 來得更有想像空間,也會加速 IPC 相關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但這也意謂既有的 IPC 業者也會開始面對當初 PC 產業「解構」的必然趨勢。
這就要來說明一下 PC 產業為什麼是長成今天這個樣子。
下面這張圖是從《我們這樣改變世界》一書中翻拍的,為 Intel 的 Andy Grove 在解釋 PC 產業解構的前世今生。這張圖要表達的是:電腦產業一開始是由 IBM 等「系統整合者」所主導的垂直產業結構(從晶片到銷售一條龍),而到 1995 年左右產業產生質變、進而「解構」後形成了新的水平產業結構(晶片到銷售每階段都有專業分工)。
為什麼電腦產業會解構呢?原因可以說是半導體的摩爾定律造成的。簡單來說,由於半導體、晶片效能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人們開始能用低廉的成本買到「更聰明的個別電腦元件」時,原先 IBM 這些系統整合商的價值也開始一一被位於產業鏈不同位置的專業廠商給瓜分掉(因為人人都能製造更便宜更聰明的元件),最終產業價值被掌握在擁有晶片技術(Intel)和軟體(Microsoft)的人身上。
有沒有看起來很熟悉?其實我覺得研華等 IPC 主流廠商,就有點像過去電腦產業未解構前的 IBM 一樣、仍充分持有系統整合的價值,也還享有著新應用不斷出現的成長潛力。
但我總認為現在這個「軟體吃掉全世界」的時代、像 Tesla 電動車都可以透過軟體控制一切的日子,只要硬體技術持續進步,現有的 IPC 業者遲早會受到軟體巨大的衝擊、資本報酬率也不會像現在那麼好看......除非這些業者之中有任何人,搶先布局好硬體高端技術(如 Intel)或軟體運用的 Know-how(如 Microsoft),又或者運用服務客戶的經驗(如重生的 IBM),或許能在新一波浪潮來臨時攀上新的高峰。
IPC 的發展真的相當令人期待。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商業分析師: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滿的工業電腦(Industrial PC, IPC)產業初探
作者簡介_Freddy
MBA畢業,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現在是新創企業的網路編輯。
個人部落格:Freddy Business Note 商業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