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錢就是這樣花掉的:同樣3千元,修車時斤斤計較,但為何買車時就沒差?

作者擁有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公益/私益信託設立諮詢,及在企業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聯絡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s://ifacfp.com/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我們所有行為的預期值(我們能期望得到的好處)= 該行為使我們獲益的機率X我們從中獲得益處的價值

他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般人在財務行為上時常無法做理性判斷,一般人會犯的兩個錯誤是:

1. 往往沒有耐心等待
2. 比較過去的資訊,而不是客觀的衡量

例如:當你走進一家葡萄酒專賣店,架子上面擺了三瓶酒,分別標價8美元、17美元、33 美元,你一定覺得標33美元的非常貴,買不下手,但是店家如果再多擺了一瓶標價51美元的,你馬上覺得33美元也不會那麼貴了。由於也無法一一試喝,你無從判斷個別的好壞,於是你就取中間值,買了33美元的那瓶酒。這是因為你受到前面的價格所影響,當增加了一瓶51美元的酒後,你開始產生轉移比較,33元的酒看起來就沒有那麼貴了。

另外一個例子,如果汽車音響壞了,一台200美元,但你開車到汽車修理店去裝,只要100美元(約新台幣3千元)就可以了,幾乎所有人都會把車開去修理店安裝以省下100美元。但如果你要買一輛新車價值31,000美元,把新車開到修理店下裝汽車音響,只要付出30,900美元,多數人被問到是否願意把車開到汽車修理店時,卻表示不想這麼麻煩。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一樣是省下100美元,為什麼第一種情況,大家都樂意把車開去以節省100美元,換到新車時,就不願意把車開去?因為相對於31,000美元來講,100美元只是0.3%的一個小數目,一般人就不願意為了省這樣一筆「小錢」而多費工。事實上,金額都是100美元,卻會產生這樣不同的兩種結果,是滿耐人尋味的。

一般人對100美元會有不同的認知,因為他們也不會在意這100美元是從哪裡省出來的,由於轉移比較的結果,你會把它跟你以前所購買的物品的金額做比較,而不是客觀去看「我可以拿這筆省下來的錢做什麼」,這是一般人在行為決策上所犯的一個系統性錯誤,我們在做購買決策時,往往根據以往的價格或是資訊來做決策,而不是考量物品的真正價值。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