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中國,正在倒退嚕

由《商業周刊》經研室每週為讀者整理國際財經雜誌重點內容摘要。

發行日期:2015/8/27
圖片放大

每一回的股票跳樓大拍賣都是恐懼所驅動,它們讓交易員輕易地從堅守立場倒向清倉。

8/24後,從南非與馬來西亞貨幣全倒、大宗商品價格跌到1999年以來新低;恐慌傳到西方,德國DAX指數已自高點下修逾20%、美國的GE也崩跌逾20%。

富國如今已稍微回神,但三大擔憂仍在:中國經濟重摔、新興市場弱不禁風,而富國的牛市宣告終結。雖然可能擔憂過頭,但世界經濟再陷低迷是不爭事實。

股市續跌的中國是病源。8月初人民幣貶值時,已有5兆美元自全球股市蒸發;匯率驟變、經濟數據失色,加上官方笨拙救援,三力齊推中國走向硬著陸。

然而,末日說太誇張。中國的房產遠比股市重要,因為高占GDP達25%,回顧近幾月的價格與成交量,兩者都比以往更健康。

中國的未來角色是買家,不是賣家;就算出現最壞狀況,央行還有放鬆空間;即使經濟成長率減至最低預估值5%,換算下來,產出總量仍遠大於2007年的14%。

中國不算身陷危機,但十分欠缺穩定成長的能力。決策者太安於過去成功的光環,所以一出事就手忙腳亂,最終備嘗苦果。

改革計畫可能淪為犧牲品:提高國企效率的理想被競爭衝擊的擔憂給抹煞;放手人民幣的計畫被資本外逃給扼殺;規範地方政府的原則被成長目標給掩蓋。

樹倒猢猻散,各國政府各自求生

由此衍生的擔憂是,美國收緊貨幣政策,資本外逃,導致新興市場重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所幸許多亞洲貨幣已改自由浮動,依賴外國債權人程度低於往昔。

上述擔憂可能誇張,但巴西和印尼等出口鐵礦、銅礦和煤炭等新興市場在劫難逃,因為中國需求已無須外求;巴西和俄國浪費改革契機,印度也可能付出代價。

美國無須擔心:去年對中出口占GDP不到1%;但德國是歐盟的經濟引擎,也是此地區出口中國最大國,股市因而受傷最重。

中國股市風波凸顯西方決策者刺激經濟的招數極有限,聯準會應停止釋出9月升息風聲,以免釀錯;歐洲與日本應該繼續寬鬆,刺激需求。

然而,上述做法只是開始,更艱鉅任務是提高生產力。中國將卸下世界經濟推進器要角,各國政府得咬緊牙根改革金融、落實基礎建設。這是中國恐慌的慘痛教訓。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