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來源:Arch_Sam@flickr,CC BY 2.0
圖片放大
美國一些大型企業從1995年到2015年,股價漲幅大約在5~10倍之間,而且還不計入發放股利部分的回報。如房地產建商類股,在1995年到2005年間就瘋漲超過10倍,因此,要如何在不同產業中適當加減碼配置,察覺到大趨勢,跟上5年以上的大波段,才是讓你大賺的方式。
藍籌股(編按:績優股)大致走法就是10年盤整,之後5年漲完一個波段。也因此我們漸漸地發現,在消費性產業類別中,越來越少值得投資的標的了,大部分甜頭都已經漲完,價位也不利於價值投資者。
雖然我不敢篤定地說房地產就是接下來5年的重頭戲,但如果一一檢視經濟數據,就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找到明確的方向。
首先我們要知道,房地產建商類股從2005年高點滑落後,經過10年起伏,終於要慢慢回到當初的價位了。下圖是房價年增率走勢,上次房市大多頭時期,房價年增率約在10%上下;泡沫頂峰時期,部分城市的房價年增率達到了20%。近期則在5%的年增率附近,只要不要超過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太多都算健康:
下圖為家庭形成速度,可以看到在2015年初快速上升:
下圖是18歲到34歲與父母同住的比率,近期有從歷史高點下降的趨勢。從家庭形成速度與18~34歲與父母同住比率來看,不難推測出因為工作機會增多以及景氣好轉,讓更多年輕人自行成立家庭:
下圖為目前的失業率正往歷史低點前進。在明年總統大選前,我們預料政府還是會盡可能增加就業機會:
下圖是新屋開工數量,代表供應面。有購屋需求的消費者房屋貸款下不來,建商接到的訂單就上不來,也不敢建太多庫存,以至於新屋開工數量仍處在歷史低檔,但是緩慢上升中:
同樣的,新屋銷售指數,「代表需求面」,也因為房貸申請不易而仍在低檔盤旋:
下圖是房屋可負擔指數。指數在100的位置是指月收入剛好可以負擔房貸;100以上則表示收入大於房貸支出,100以下代表收入不足以負擔房貸。我們可以看到6月的指數是179.7。這指數與房價成反比的關係:
隨著2009年以來經濟持續復甦,科技與消費性類股隨著上漲,然後失業率下降,薪資上升,最終經濟復甦終於降臨到消費者身上,口袋漸漸飽滿起來,最終信用得以擴張,購買成家立業的房子。
[快速結論]
台北房地產的十年多頭看起來已暫時休息,會不會轉空是一回事,盤整卻是正在進行中。而美國的景氣持續復甦,房地產的上漲只到一半,還有最少兩年以上的多頭行情,我們試著從各項數據去解讀,這篇內容將能帶給你嶄新的視野!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