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經指數會一路走空頭長達十幾年,不是日本人沒有錢,是大家心理面都怕了,就像政府不斷印鈔票,也填補不了資金流動缺口;反之,當大家一路看多,就像今年六月中以前的中國股市一樣,雖然一群公司內部高層拼命賣股票,但因為資金流入大於資金流出量,所以看不出來有問題,但啤酒上的泡沫總難持續。
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央行要救經濟時,特別注意資金流動要往實體面走,也就是一定要看到實體面有起色,經濟才是轉好,所以,2009年起,歐美經濟實體面不論是採購經理人指數、消費者信心和車市,都不斷攀升,帶動就業率不斷下滑,創造出一波有基之彈,但算一算,從2009年底到六月底,六年多最大高低點漲幅也才185%。
但沒想到深圳和上海兩地指數,一年多漲幅就超過100%,對照券商滙豐最新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連續第4個月緊縮。六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6月指數49.6,連標準值50都站不上,問題難道不大嗎?請問有哪一個歷史上新興國家,可以經濟成長率持續維持在7%,但物價和生產者物價指數卻是徘迴在「1」,不是前者統計有問題,就是後者反映的太真實。
但願,在六月酷暑的上海和深圳兩地,股民看到成交行情,心情應該可以感覺到陣陣涼意。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