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來源:meddygarnet@flickr, CC BY 2.0
圖片放大
很多人之所以會「開始」理財,大概就是兩種狀況,一種是錢很多,一種是錢不夠。
錢很多,在金融機構成了VIP,幾百萬的資產在財富管理系統中特別顯眼,財露了白就很容易被推銷金融商品,理專、保險業務或理財顧問,本著推銷專業對客戶展開洗腦:「現在的定存利率太低應該做更有效的運用」「你看看如果一年前買什麼什麼,現在已經賺了一倍了」
錢不夠,通常自己會更主動去找有沒有高報酬的投資工具,想辦法讓自己多點收入。
在談理財問題前,我們先來想想:
如果有一家公司本業賺不了什麼錢,你能看到的資產成長全都來自於金融操作,而且還時好時壞很不穩定,這種公司的股票你敢不敢買?真正值得長期持有的公司,顯然是那些製造的商品或是提供的服務能在市場上穩定獲利並且持續成長的好公司,這種公司才有辦法去正確評估出合理的股價,然後判斷這家公司的投資價值。
回到個人理財的層面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不管你是創業或是受雇領薪水,如果你能在本業上有良好的發展,獲得市場或公司的肯定,能夠有穩定成長的收入,那麼你也不太會有「錢太少,想靠理財翻身」的困擾了。
可是,如果你並不是在本業的專業上盡力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卻只想要買基金、買股票,透過金融操作而希望讓自己能夠多一點收入,有可能你花了很多時間,報酬率卻很低,而且是無法累積的消耗性舉動:你今天看新聞所知道的市場情勢,明天這些訊息就一點用處都沒有了,花了兩個小時,搞不好只多賺了100塊錢。
當然,理財規劃是一門專業的技術,但是從許多有理財疑問的小資族提出的問題來看,實在很難幫他們解決真正的問題。
例如:「我要怎麼投資才能每個月多一萬元的收入?」
難道是答覆他要買什麼基金?投資哪一家公司的股票?或是做什麼資產配置?這些問題根本不是理財規劃上出了狀況,而是「生涯規劃」需要重新思考。
就像一個人常常胃痛,去找腸胃科醫生,醫生開了胃藥舒緩症狀,但是並沒有辦法解決為什麼這個人會胃痛的問題。除非這個人仔細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找出胃痛的原因,只有改變原因,胃痛的問題才能真正獲得解決。
理財的問題常常也是這樣,當一個人想要每個月多一萬元的收入,問題並不是表面的少了一萬元,而是目前的職涯狀態與理想中的生活,出現了差距,而這個差距真正的解答往往不是理財規劃,而是生涯規劃。
當你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你期望這家公司可以有5元的每股盈餘,但是財報上卻只有3元,當然會很失望,但是這個時候你會希望這家公司拿資源去做金融操作來賺那2元的落差嗎?還是希望他們能夠仔細評估公司的營運計畫和市場策略,看看能不能賺到期望中的5元?同樣情況放到個人的財務情況來看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
理財難題,往往源自於生涯規劃的不完整。大多數的人不清楚自己的價值,於是出現了不合理的期望,在有落差的情況下,解決方案其實是提昇自己的價值,絕不是靠金融的投資或投機就能縮小這個落差。
這就是為什麼我回覆理財的疑難雜症時,往往到最後都是聚焦在生涯規劃,而不是只提供表面的理財規劃建議。或許是金融業者的行銷手法太厲害,讓小資族們對金融商品的成效有太高期望,然後又太過忽略對自己專業能力進行投資與提升。
所以,當你面臨理財上的困境的時候,我會建議你,先好好評估一下你自己的生涯規劃。你對於自己本業上的專業提升有什麼計畫?你對行銷自己有什麼策略?當你有了具體而完整的生涯規劃,理財上的專業建議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幫助你將辛苦賺來的資產穩定成長,而不是淪為拯救職涯錯誤的工具。
作者簡介_Buffettism (李柏鋒)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相信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李柏鋒,經營「USA STOCK」財經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現為線上課程《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講師與「ETF投資學院」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