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還是被動一點才會賺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基金經理人易受誘惑

台灣無論哪個產業都以很廉價的人力成本作基礎,雖然基金經理人動輒百萬的年薪,在台灣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待遇,但是和國際上相同產業的薪資比較,就顯得特別寒酸。

基金經理人通常是由金融研究員轉任的,但是如果績效不好,就會面臨失業或是又回去擔任研究員的工作,因此職業生命週期很短。職棒球員可能有十幾年的球可以打,在這段期間內雖然收入很高,卻也要存夠一輩子賴以維生的資產。基金經理人如果表現不好,即使是「百萬年薪」,也只能領一兩年。

所以當炒股的掮客拿著四五百萬的回扣來引誘基金經理人,眼看著四五年的薪水就在眼前,即使知道犯法,經理人也願意賭一下。

政府不痛不癢的監管懲罰

金融業者一直以來都認為政府機關對金融業的管制過度嚴格,不夠開放,所以有許多能夠獲利的業務一直無法在台灣推展,這不只影響了金融業者的發展,也導致金融消費者在國內沒有足夠的產品可以運用,甚至不得不在無政府保護的情況下自己出國投資國外的金融產品。

但是現在,金融業者也無法用自己的表現來說服政府進行更全面的開放,內部控管問題重重,弊案一再發生,政府當然更不敢開放。

就一個金融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投資環境的確不理想。政府該做的事情是盡可能開放,但是要建立受害投資人的求償機制,對金融業者的違規則要給予極為嚴厲的懲罰。最近幾個裁罰案,對於金融業者真的無關痛癢,這要如何促使業者自律和警惕?

金融業者內控零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