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宅高價不墜、北市大安區出最多台大生...窮孩子注定窮,永遠打不進有錢人世界?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學區宅高價不墜、北市大安區出最多台大生...窮孩子注定窮,永遠打不進有錢人世界?

台大
台大校園,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許世穎攝/商業周刊
圖片放大

最近讀了一本蠻有意思的書,這是2016年出的,最近花了點時間看完,這本書名原為: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中文翻譯為:「階級世代」

出版社用斗大的字體,在書的外皮打上《再努力都沒用,從小就無法翻身的世代》

不可否認,這樣確實比較聳動,也讓人想一探究竟。

回到台灣,我們可以看到,根據財政資料中心公布資料顯示,2015年綜合所得總額20分位申報統計,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00倍,而與前一年度差距倍數111倍相比略為減少。

最富有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246.2萬元、最貧窮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18.4萬元,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3.32倍。

媒體每個月都在放送類似的新聞,彷彿讓大家更感絕望。

上下階層的流動越來越困難

本書作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用各項統計數據資料與訪談故事,驗證過去這數十年來,美國的財富分配,以及富人利用教育資源繼續鞏固下一代的優勢。

其實不只是台灣有上下階層難以流動的情況,美國更是如此......

過往的「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在美國獲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也就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不過作者發現,相較於1950年代,現在窮人跟富人的隔離越來越嚴重,富人集中在豪宅區,窮人集中在貧民窟。日常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難接觸到與自己不同階級的人,此外,兩者的家庭給予的機會也不平等,中上階級的父母更有時間陪伴小孩,給予刺激,培養孩子的認知與非認知技巧。

但是窮人家的孩子,時常要面對家庭的崩解,或者隔代教養的環境長大。

不同於一般的研究只呈現冰冷的數據資料,本書著重不同孩子的成長過程,訪問了各種生命故事,用這樣的方式跟讀者說明: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學校、社區、社會資本的差異,如何影響各階層孩子的流動機會。

在台灣來看,「學區宅」或許就是這樣的代表,為什麼學區宅高價不墜?明星國中或者高中常常是熱門的焦點,是因為學校老師特別會教?還是因為學生群本來的資質就比較高?或者根本是一群較為類似社會地位的人,為了孩子才形成的一種「教育壟斷」?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