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努力卻看不到成果,好灰心...耶魯大學人生探索課教授分享,這樣面對失敗有助重建信心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對於個人失敗,我們的文化最喜愛的回應方式之一是,「只要不斷努力」。你沒有達到你的標準?那麼就回到出問題的地方,再努力一次。不過,如果光靠努力還不夠,該怎麼辦?「我要放下手機,專心陪孩子」這個決心很好,直到你的心思從孩子身上飄走,你的手慢慢伸進衣服的口袋想拿手機。有時候,個人失敗不是因為某一次的疏失,而是因為根深柢固的習慣。

當我們慘敗時,會喪失繼續努力的信心。我們本來以為自己是某一種人,但事實證明我們不是那種人。我們要如何修復支離破碎的自己?接下來的部分將要透過一些人回應個人失敗的方法,探討如何解決「只要不斷努力」附帶的問題:1.當更努力不管用時,2.如何處理過去造成的傷害。

從小處做起

澳洲哲學家辛格提供的解方是:從小處做起,不要試圖一次就達到那個標準。他從效益主義的理想得到靈感,做出一點行為改變。或許你(可能)會覺得,這好像沒那麼難。然後你會產生信心,再向前邁進一步。你會愈來愈接近目標,這個世界也會因此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至少辛格是如此盼望。

悔改

猶太拉比與《舊約聖經》指出,個人失敗的影響不只發生在個人層面。我們的失敗影響的不只是我們,它會導致關係破裂。另外,我們就承認了吧:我們的無數個人失敗也會傷害別人。這種悔改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回顧過去的失敗,我們需要懺悔、賠罪另一方面是展望未來,我們需要承諾改變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從此以後做對的事。

覺察

在當代美國佛法教師丘卓(Pema Chödrön)看來,佛陀教導我們,人若踐行「4個因素」,就能克服過去的罪行:第1是後悔。第2是看見個人失敗的真實面貌,然後克制自己。第3是採取補救措施,不再使用過去那些導致個人失敗的思維和行動。第4是下定決心不再重蹈覆轍。根據丘卓的觀點,我們回顧過去,不是因為我們需要修正過去的錯誤,而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看清事情是怎麼出差錯的。用慈悲心看待我們的個人失敗的真相,就會自然而然產生克制、補救行動和下定決心等結果。

應該如何回應個人失敗?

個人失敗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要看清這個事實並不容易,要為這個事實負起責任會帶來痛苦。某個人眼中的解決方法,被另一個人視為問題的核心。當你為自己辨析要如何回應個人失敗時,有兩個問題格外重要。

第1,你如何確保改變後的自己不會故態復萌?你可以借助什麼方法,使自己在將來不會重蹈覆轍,同時幫助你,當你(非常可能)再次失敗時,能做出更好的回應?

第2,補償過去造成的傷害到底有多重要?我們需要修正行為,並向我們錯待或傷害過的人尋求寬恕與和解嗎?抑或是,解決導致失敗的源頭,並且避免在未來犯錯與傷害他人,這樣是不是就足夠了?

延伸閱讀
適時投降不等於懈怠和逃避,而是改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一個過來人分享「微放棄」概念
總把事情往壞處想,自己嚇自己?臨床心理專家教你這樣做,擺脫杞人憂天的想法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