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個案提問》
我是一個女孩子,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習慣自我壓抑,不斷討好周遭。
工作時我總是很努力地做到完美,也經常巴結主管和同事,讓他們覺得開心,但總是無法守住自己的界線。
主管和同事會對我提出愈來愈過分的要求,我則替他們承擔愈來愈多的工作,其中也包括眾人的不良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累積了很多憤怒和怨言,但不能表達出來,也無法拒絕別人。
我很怕身旁的人不喜歡我。但無論我如何奉承,最終別人都會討厭我,甚至排擠我,升職加薪都輪不到我。感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別人也不會喜歡我。
每次都很失望,還要繼續忍受主管和同事的剝削,期間不斷說服自己,要多加忍耐,但最終再也承受不了那些過分的要求後,就會和他們大吵一架,接著離職。
我換了4份工作,每次都是這樣的模式,感覺陷入了「討好——怨恨——無法承受——憤怒離開」的惡性循環中,很痛苦。
我討厭自己去逢迎拍馬,但總會不由自主地這麼做,然後責怪自己,卻依舊無法拒絕別人過分的要求,內心充滿憤怒和無力感。我該怎麼做呢?
作者回覆》
既然這是你無法自控的模式,估計一時是改不掉了。
請你在接下來一個星期內,每天觀察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做的事情中,有幾件是:別人讓你做,你不想,卻身不由己的;別人讓你做,你也想,順勢答應的。
把2個數字分別統計下來。一週之後告訴我,每天這2個數據會有什麼變化。試試看在你觀察的過程中,會不會對自己有更多一點的了解。
個案回饋》
剛看到這個建議的時候,我楞了一下。
寫這個回饋讓我太痛苦,我根本不想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是別人讓我做、我不得不做的,什麼是別人讓我做、我自己也想做的?這有什麼區別?我為什麼要區分?難道讓我感覺痛苦的,不都是外人讓我做的嗎?我很討厭這樣的區分。
前幾天幾乎不想寫,但還是勉強寫下了幾條。
在這幾天內,我隱約感覺自己好像陷入一種固定的思考模式:讓我痛苦的事情,都是別人強迫我做的,我的痛苦都是由於我在討好別人而引起的。
但事實好像和我想的不那麼一致。
終於鼓起勇氣,忍住痛苦,複盤了一天中我不得不做和自己想做的事情,比例大約是2比1。
連續寫了幾天後,我發現我不想做的事情,都是我認為對自己沒有價值的,比如一些沒有意義的重複工作,以及被迫和我不喜歡的人進行溝通。而我想做的,就是我認為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反而能做得超出別人的預期,同時也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收穫。
看來,對於想做和不想做的事,大部分是按照是否對自己有利來區分。再仔細想想,我不想做的事,也不是完全對我沒有益處,只是有些我認為投入和回報不成比例。這麼看,又覺得自己是一個精打細算的利己主義者。
寫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比較關注內心感覺,沒有客觀關注外面的世界,總是會沉浸在以往的感覺當中。另外也發現在工作中,我無法主動完成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彷彿別人不要求我做,我就不會去做。
其實我完全有條件去做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別人也阻止不了我。如果這樣可行,也許就能平衡一下不滿的心態。
我在工作中開始有意識地關注自己想做的事,以及自己想要的工作方式和節奏。
老闆對我說,只要達到工作的目標就行。這簡直讓我難以置信。我本以為會受到批評和指責的。
我開始用自己的工作方式投入職場時,也在工作中慢慢學會提出自己的要求,會根據任務安排向主管要時間、要人手。
我現在愈來愈能專注於工作本身,不再過分糾結於主管是否開心。雖然仍舊覺得主管和同事不開心是自己的錯,但會考慮更多的是工作本身:是否做得夠好,時間安排是否合理,人員調配是否合適。
回看這段走出討好模式的經歷,就好像從泥淖中爬出來一樣,而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就是讓我爬出泥淖的那根繩子。
雖然未來之路漫長且艱辛,但是感謝李老師的建議,助我走過一段難熬的歷程,繼續向前邁進。
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想
討好的意思是,別人要我做的事,我就做。而其反面,不一定是「別人要我做的事,我都拒絕」,反倒是「我想做的事,我就做」。
做事主要取決於自己的意願。
這當中自然也包含一些別人要我做的事,沒關係,如果正好是我想做的,就做。
但說起擺脫討好的時候,常常誤以為是前者,這導致我們把注意力仍舊放在別人的身上,去關注「哪些事是他強加給我的」。
因為別人的要求便刻意牴觸一件事——這是另外一種把他人放在自己之上。
事實上,別人要你做或者不做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想。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當個案開始關心自己的意願之後,她就不知不覺走出了討好。
延伸閱讀
常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耿耿於懷...心理學家教你調適心態:別人的評價不等於你的價值
總會在意旁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語?其實你可以適度「鈍」一點!厚臉皮的勇氣是獲得成功的原動力
書籍簡介_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用極其微小的行動,打破慣性和困局
作者:李松蔚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3/05/10
作者簡介_李松蔚(資深心理學家)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生畢業,曾在清華大學心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任教。目前是家庭和青少年心理專職諮商師。
擅長心理治療、心理諮詢領域的資深專家,在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家庭治療兩領域均有深入研究、教學以及實戰經驗,同時也是在網路頗具人氣的心理學書寫作者,長期開立個人專欄並開設網路課程,受到眾多讀者歡迎。著有《為什麼都是我的錯》等。
審定者簡介_張榮斌(臨床心理師)
一位擁有體育與心理學位的臨床心理師,將開啟正向行動的觀念帶入臨床個案的生活中,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張心理師運動處方箋」,分享心理學視角在運動與生活的觀察。堅信想要有美好的生活,心理的健康很重要,隨時邁出第一步的行動更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想要讓行動與心理健康形成正向的循環,共同營造生活的向上螺旋。
學歷╱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
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暨心理學系雙主修
經歷╱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彰化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彰化縣衛生局社區諮商約僱心理師
家暴加害人審前鑑定委員
一級毒品緩起訴團體帶領心理師
秀傳樂活紓壓俱樂部團體健身教練
樂齡健身運動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