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薪水3萬,每週上班3天的工作?30歲脫離職場工程師:有,那叫被動收入

台大電機畢業卻不走工程師之路。20歲開始踏入投資及創業,希望分享自己的價值觀給予讀者們對生活規劃的啟發。

個人Blog:http://justin0904.pixnet.net/blog

退休
圖片來源:photo-ac.com
圖片放大

一提到財富自由四個字,有人的直覺是:「不用上班就有錢,真爽」。也有人覺得:「不用努力就有錢,作夢,騙人的」。但也有足夠歷練的人知道:「這個目標很有意義,但也很有挑戰性。」在我心中,這個詞彙沒有好與壞,關鍵是我們的認知決定它的好壞。

說實在的,財富自由是人們想要的結果,但卻往往有錯誤印象,財富自由的方法是甚麼?財富自由後要幹嘛?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歪掉,努力和結果就可能背道而馳。

從我20歲認識這四個字,至今已經有12年,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寫出財富自由的真正概念。

1.何謂財富自由
每個人都會有收入和支出,所以我們可以列出基本數學式:總收入-總支出=月現金流。一般觀念中,收入就是來自於工作,我花時間上班,月底就領薪水。

然而許多理財書籍中,其實都提到了另外一種收入結構:被動收入。如果你今天的收入不來自於工作,像是房東、股票投資人、大老闆,既使是沒有花時間工作的狀態下,也是照樣每個月有收入,這就叫做被動收入。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總收入=工作收入+被動收入。而財富自由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既使不靠工作,你的被動收入也夠花用。例如小王一個月花3萬,但是房租收入穩拿4萬,那小王就是屬於財富自由的狀態。因為他達到:被動式收入>總支出。此時,要不要工作就變成一種選擇。

2.被動收入的正面意義
所謂被動收入就是:不是拿自己的時間來換取金錢。當你的收入結構中有被動收入,其實你的「時間自主性」就提升了。例如,原先1周45小時工作,月薪可領3萬元。

但當你有1萬的被動收入,就可以跟老闆談1周上班3天,此時薪水會被降為2萬,但收入加總依然是3萬。

有趣的是工時變30小時,等同於每周幫自己拿回15小時!所以被動收入能提高「時間自主性」。

被動收入也有「抗風險力」,舉例,A和B兩人都是:
●存款6萬。
●基本月開銷2萬。
●每月總收入3萬。

BUT收入結構不同:
A的總收入=工資3萬+被動0元。
B的總收入=工資2萬+被動1萬。

假如有一天出意外不能工作了,A的收入瞬間歸零,儲蓄只能撐3個月;B還有被動收入,還能堅持半年。所以被動收入能提升抗風險力。

3.甚麼樣的人適合追求財富自由
回到剛才的公式:總收入-總支出=月現金流。其實在這條公式下,有3種明顯的心理狀態。

CASE1:
如果一個人的月現金流是負的,表示每個月賺的都不夠花,下一頓飯錢在哪裡都不知道了,此時的重點就是盡快提升收入。

此時最好的建議是:
1.多花點時間認真工作。
2.想辦法提升單位時薪。

CASE2:
如果一個人的月現金流是正的,那就會開始累積財務安全感。而我們都知道,每個月剛好打平,和每個月還能多存2萬,兩者的安全感肯定不同。所以為了追求更高的安全感,人們會想要持續提升收入。

CASE3:
當一個人的月現金流已經足夠多,就要注意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每個月存5萬和存7萬,安全感其實已經差不多,所以往往多賺的錢都留不住,會不自覺花在奢侈品消費上。

我個人的建議是,當你是處於CASE2~3之間,請開始注意收入結構這件事。增加收入的格局其實可以更高,比起無目標的賺更多錢,不如開始改變收入結構,目標拿回時間自主權。

4.財富自由是個被誤解的偽議題
如果上帝送你一個禮物,無條件得到5萬/月的被動收入,那我不相信有人會反對。那為何有人聽到財富自由的概念,第一個直覺就是反對和不信任?

原因很簡單,就是被植入錯誤的印象(例如社群媒體常出現奇怪廣告),其實100個財富自由的人中,這些人只佔5%不到,但卻總是高調…。所以財富自由一詞常被誤會成:「不勞而獲」+「奢侈浪費」。

然而當你真正觀察,那些白手起家財富自由的人:
●講話保守,很少說妄語(因為見識變廣,更知道自己的不足。)
●懂得享受生活,但絕不奢華(因為知道打造資產過程有多艱辛。)
更重要是,比起物質的享受,他們更在乎如何活得有價值。

財富自由其實是一個偽議題,如果你會想提高工作收入,卻不重視財富自由,我想告訴你這其實是個誤會。財富自由其實不是選擇題,而是一個對金錢的成熟觀念。人為什麼要賺錢?到底要賺多少錢才夠?有錢就一定幸福嗎?正確的財富自由觀念就是答案。

財富自由是被動收入的終極目標,被動收入是多元收入的關鍵來源,而多元收入是這個世代每個人的課題。財富自由的真正目的並非鼓勵不工作,而是改變工作的意義。讓你可以專注在自己熱情的領域,進而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今天就先分享到這邊,至於如何正派合理的創造被動收入,下次文章再來談論。

本文獲「書廷理財日記」授權轉載,原文:財富自由其實是一個僞議題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