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再多,人民依然無感...理財部落客:重點是物價指標漏掉「列入房價」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隨著年底選戰逼近,執政黨大老紛紛開始輔選行程,蔡總統近期以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連續4季經濟成長率都超過3%,以及台灣現在的經濟成長率甚至超越南韓等,作為執政黨拼經濟有成的政績。

什麼是經濟成長率?其實就是GDP年增率,白話說法就是一定時期內(一季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跟去年同期成長百分比,就是經濟成長率,用GDP年增率當成政府拼經濟施政目標有何問題,在拙作《為什麼GDP成長,我們卻無感》,以及「一個理財部落客的擔心:台灣50年後最大的問題,少子化和『無處可去的垃圾』」文章中有更詳細的說明,我只想問大家,追求國家產出極大化,跟我們生活到底哪裡有直接關係?

如果政府的施政真的是以人民需求為依歸,那麼政府該重視的經濟指標,應該是代表人民支出的物價指數,以及代表人民收入的實質薪資,因為這些數據才是忠實反應人民生活必須面對的收入與支出問題。然而,除了政府無視這些數據外,更糟的問題是,目前物價指數的統計上,已經跟現實有了很大的誤差。

舉例來說,台灣物價指數住的方面,並沒有納入房價這個指標,政府的說法是買房是一次性的支出,不應該列入持續性的物價統計數據內,但買過房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每個月支出的房貸,往往是家庭最大的一筆支出,結果政府在統計全國物價的時候,卻說這項支出「不應該」納入統計,全台自用住宅超過80%,我相信每月付房貸的人數,應該比付房租的人數還多,結果房價的起伏竟然不被記入台灣的物價指數內,也難怪行政院主計處每次宣布台灣物價穩定時,都會被人民譏笑是否活在平行時空。

至於台灣實質薪資部分,已經超過15年沒有增加,對比於GDP年增率幾乎年年成長,除了反應GDP成長無法代表一般市井小民的真實收入外,也顯示了政府當政府以追求GDP成長作為政策目標時,並沒辦法帶動薪資實質成長,換句話說,近十年來經濟成長的果實,多半落入資本方的手上,廣大的勞工階級可能連杯湯都沒喝到,這樣拼經濟的果實,真的是苦民所苦的政府想要的嗎?

況且就算回到GDP比較的本質上,南韓GDP年增率趨緩的原因,除了他們內部的因素外,韓國人均國民所得已超過2.8萬美元,台灣還在2.3萬美元慢慢爬,所以台灣近期經濟成長率比較高的原因,是因為南韓的比較基期已經墊高,所以成長動能相對較慢,把這當成選舉時的政績,似乎有那麼一點灌水的味道。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