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Line群組收到一則影片連結,是全國電子拍攝的《手足情:長不大的弟弟》,很多人看了影片後紛紛留言:「有洋蔥」、「很感人」、「手足就是靠山」。
同一天,我也是在Line群組讀到一則演講訊息:「手足情深,不拖累人生:《手足風險》如何找回親情與現實的平衡點?」原來是日本的新書在台上市,出版社舉辦了一場新書演講。
怎麼家電廠商的影片中,讓網友感覺手足像是「靠山」;日本新書作者的眼中,卻變成了「風險」?我抱著一肚子的好奇,去聽了這場演講。
這一天,台北陽明山上已經進行交通管制,因為連低海拔的陽明山都快要下雪了。主辦單位原本還擔心天寒地凍、車馬冷落,沒想到會場坐了大約八成滿,而且大多上了年紀。
顯然這些人應該都在擔心,自己的手足不僅不是「資產」、還可能是「負債」。(被認為是「負債」或「風險」的手足,應該也不會來吧)
多子化世代,才會有手足風險
主辦單位邀請了兩位講者,一位是知名媒體人蔡詩萍,一位是諮商心理師周慕姿。有趣的是,這兩位講者正好代表了兩個世代,蔡詩萍有三個弟弟妹妹,是多子化世代的縮影;周慕姿是獨生女,是少子化、獨子化世代的代表。
這兩種世代相較,有幸也有不幸。多子化世代不幸的是,可能會面臨這本新書所謂的「手足風險」。
少子化、獨子化世代幸運的是,因為沒有手足,不用擔心「手足風險」。但不幸的是,也因為沒有手足,未來勢必要獨立扛起父母的長照重擔,以及自己未來的長照重擔。
我想,未來等少子化、獨子化世代進入中高齡後,類似「手足風險」的書籍,肯定會賣不動,因為沒有手足,當然也就沒有手足風險了。但是目前的多子化世代,確實正面臨著逐漸逼近眼前的「手足風險」。
講者蔡詩萍就準備送一本給仍然單身的大弟,他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希望他未來不要變成我的『負債』」。
演講結束後,我開始深思這個議題。本是同根生的手足,是甚麼時候開始變成風險?或是說,是甚麼時候讓手足間開始有風險意識?
我認為是以下三種狀況,最容易讓手足之間,開始產生了風險意識,那就是:
1.要長照父母時;
2.要分遺產時;
3.要長照手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