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市場、看分析報告?過多的資訊對投資人並無幫助,所以塞勒勸投資人不要去看財經金融方面的新聞文章,因為高估自有資訊的精確度,過度自信的投資人會高估經由交易帶來的利得,而造成過度交易行為。
解方:
把自己的個人家庭財務做一番整理,了解自己的資產、負債狀況,以及希望達成的財務目標。許多人做投資會追高殺低,過度自信頻繁交易等,因為他們不清楚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因此他們會胡亂做投資。
例如如果你的投資目的是為了做退休規劃,你還有15年退休,之後你希望每個月維持跟現在生活水準一樣的每月有4萬元生活費可用,扣除預期可以領到的勞保老年年金、退休金後,你需要每個月投資4千元,預期年報酬率6%就可達到你的退休目標,這時你該關注的是如何做投資,讓風險可以降低,較為穩定的達到所需要的報酬率,而不是在追求最高的報酬。這時你需要一套投資管理模式,如何做資產配置、如何做再平衡等等,而這並不需要每天看盤或追高殺低,做好資產配置及後續的管理是比較重要的。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塞勒指出:從歷史數據來看,投資股票可以比投資在債券或存款,帶來更多報酬,但是股票價格會波動、可能會產生較多的損失,那種損失的可能會讓投資人不敢去投資股票,因此無法藉由股票投資,得到長期增值報酬的機會。
由於這種損失厭惡的心理,讓投資人對金融業者推出的所謂固定配息的商品趨之若鶩。例如高收益債基金、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等等,只要打著配息的口號,往往能造成熱賣的風潮,投資人眼裡只看到配息,根本不管它整體的投資報酬率可能是負的。
解方:
部分投資人他們的投資配置,往往取決於他們周遭接觸到的金融從業人員:是銀行理專,或是保險從業人員。實務上,我們碰到不少人,他們買的商品基金、保險等五花八門,他們多數都不知道當初為何要買這麼多,以及為什麼要買等等。其實不知為何而買,就很容易落入誤區,只看到金融業展示給你看的:吸引人的報酬,配息等,卻不清楚那些商品的細節、風險等。你也許不了解這些細節,但是你可以找一個夠專業,可以提供你客觀建議的財務顧問做諮詢,你可以避免這些財務行為學上的迷思,來影響你做出理智的決策。
作者簡介_廖義榮
作者擁有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公益/私益信託設立諮詢,及在企業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聯絡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