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錯的工作辭掉,只為了去國外體驗生活》曲家瑞:30歲的人生精華,不該在洗盤子、掃廁所中浪費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讓你看起來更像一個咖。

大學時曾和老師去逛畫廊,當時同學都穿著很隨便,進去後櫃台的小姐上上下下把每個人打量了一番,然後冷淡地問:「你們有預約嗎?」老師馬上出面說明:「這是我的學生。」她們才放行讓我們進去。後來老師特別告誡:「以後去逛畫廊時,千萬記得要穿著體面,外套口袋上隱約露出一點像支票本的東西。總之最好像個咖,不然她們會擺臉色給你們看的。」 這件事讓我想起,那時學校附近有一家很有名的club(PALLADIUM,一九八○年代紐約最著名夜店),每到週末夜晚都大排長龍,藝人、名人群集。但大門外有兩個高壯威武的黑人保鑣,會看你的穿著打扮有沒有型、合不合格才放行,並不是有錢就能進去。朋友一直很想去開眼界,但好幾次從晚上十點排到凌晨,都不得其門而入。

我一聽馬上心生一計,把衣櫥最酷炫、最能展現東方魅力的服飾配件穿上身,還特別坐計程車到門口。事實上這家夜店距離我念的學校很近,只是走路去就完全沒氣勢了。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搭車,而且下車之後,完全沒有猶豫地往前走,眼神緊盯大門,彷彿我本來就是這裡的常客。門口的黑人保鑣原本想上前擋駕的,但可能被散發的氣勢唬住吧,很快就讓我進去。而朋友從大學到研究所,還是沒能如願一看究竟。

所謂Dress Code, 也就是參加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像我的朋友當時是精心打扮,但樣子比較適合去喝下午茶,而不是去夜店。不只是夜店、高檔餐廳需要打扮入時,逛畫廊、美術館也不能亂穿,去聽音樂會更是要盛裝,甚至於上學、上班也要有個樣子。但在台灣大家卻沒有這種觀念,記得剛回台灣時,第一次去國家音樂廰,我穿著及踝的禮服,還特別去做頭髮,就好像以前要去紐約林肯中心聽音樂會一樣,是抱著尊重的心情。但進到裡面,當場馬上覺得自己好像異類,完全格格不入,大家的目光射過來,眼神一副。「你是從哪裡來」的樣子。

穿著打扮當然要求舒適為原則,但還是要看場合,就像面試或工作提案時,大家會鄭重打扮一樣,但平常卻很放任。外表是溝通的第一道語言,別人光看穿著就會開始打分數,這個人看起來很專業,那個人看起來很得體……以前在美國唸書時,常利用暑期往返兩地。姊那時都會穿著很整齊,我笑她:「穿那麼正式幹嘛,坐飛機多不舒服!」她卻說:「這樣海關才覺得你是專業人士,不會為難你。」果然她經常很快就通關,我則因為穿著太隨便而常常被攔下來。多年前曾帶學生團去美國進行設計交流,抵達洛杉磯時,全團都過海關,唯有一個被留下來盤問將近一小時,行李還被打開檢查,也是因為服裝不整而且滿臉鬍碴。旅行才開始,他就因此而嚇壞了。在台灣我也經常看到學生們穿拖鞋來上課,我說:「這不是在家裡或宿舍穿的嗎?」得到的答案經常是:「喔,有差嗎?就穿啦。」

在很多國家,我觀察到人們都很重視自己的形象。老闆級的人、上班族、藍領……幾乎從穿著你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的身分。像我的主管會在辦公室留一件正式的黑色西裝外套,以備不時之需,紐約很多女性上班族穿球鞋通勤,方便趕時間,但公司一定備有正式的鞋子。我自己也有一、兩件這樣的西裝外套,在需要時可以隨時讓自己看起來很有自信和專業。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要裝模做樣或以貌取人,但看場合穿衣服很重要,是一種自我尊重,也是一種禮儀,會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