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照顧而中年離職,第一個衝擊是現職的薪水收入。父母天年後即使能重返職場,可以累積的退休年資也有限了,更多的是像Alex仍在待業中,很難再繼續累積年資,因此第二個衝擊是自己的老後準備。
弟弟出錢修繕老屋,讓長年照顧父母的哥哥安老,這個有「洋蔥」的真實故事,是我在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的節目中看到的。
那一集的任務,是要改造一間鄉間的百年老宅,委託人是幾個手足,為了感謝大哥長年照顧老父母到天年,因此出資修繕老家,讓也已經年邁的大哥能夠安居養老。
當大哥看到煥然一新的祖厝時,不禁紅了眼眶,我看了也滿是感動。但有更多長照故事的結局,不全然是如此美好,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秘書長陳景寧也曾跟我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
單身的張大姐(化名)辭職照顧老父母,兩個弟弟負責提供孝養金。雖然父母的房子已經過戶給男丁,但是弟弟們承諾大姊可以長住到老。
豈料父母天年之後,其中一位弟弟經商失敗,原先用來抵押籌資的房子被法院拍賣,張大姐不僅失去棲身之所,已近花甲之年,也很難重返職場。
我聽了這則故事後心想,如果另一位弟弟沒有收留姐姐,張大姐不就是「下流老人」的預備軍了嗎?
日本暢銷書《下流老人》作者在書中一共舉了四個案例,第一個登場的案例:加藤先生,就是因為照顧生病雙親而在中年退出職場,最後成為作者筆下的「下流老人」。
根據勞動部推估統計,臺灣每年約有13.3萬人是因為照顧雙親而離職,但是我聽過太多專家與照顧者的建言都是,「不要為了照顧而離職」,因為這是下下策,歸納有以下6個理由。
理由1:很難重返職場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5年國人不健康平均餘命已達8.8年,就以近15年來的數字顯示,不健康餘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不健康餘命越長,需要長照時間當然也越長。如果照顧的是女性長輩,長照時間又會比男性長輩多上一截。
也就是說,為了照顧雙親而離職,會是一場長期抗戰。但是跟職場脫節的時間越長,重返職場的難度也越高。
政府雖然知道照顧者有四大需求:喘息、心理支持、財務、再就業,但是以現有資源,頂多能在前三項使點力,最後一項幾乎只能靠自己。
理由2:衝擊老後準備
Alex是獨生子,父親突然中風,Alex不堪蠟燭兩頭燒,想說父親有終身俸可領,因此辭職專心照顧。
轉眼7年過去,父親心肌梗塞逝世,Alex終於可以卸下長照重擔,但是父親的終身俸也跟著結束,Alex找了半年的工作,還是沒下文。
為了照顧而中年離職,第一個衝擊是現職的薪水收入。父母天年後即使能重返職場,可以累積的退休年資也有限了,更多的是像Alex仍在待業中,很難再繼續累積年資,因此第二個衝擊是自己的老後準備。
就以勞保為例,屬於社會年金性質的「勞保老年給付」,與屬於企業年金性質的「勞工退休金」,計算公式都不脫兩大因子:投保平均薪資、年資。薪資操之在人、年資操之在己。
年資越多,「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也越多;年資越少,「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也越少。
退出職場雖然會被自動轉為國民年金,開始累積國民年金的年資,但是國民年金的年資再多,計算出來的「老年給付」少得可憐,遠遠無法與勞保的老年給付與退休金相提並論。
家總雖然有向政府倡議,應承認離職照顧期間的年資,但是在財政難以為繼,以及涉及複雜人性的前提下,我認為,被採納的機率應是相當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