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張圖跌破眼鏡:原來中國經濟成長被「低估」了,比官方數據表現還好

目前服務於阿爾發金融科技公司擔任總經理職務,個人著作《誰偷走你的獲利》、《錢的分配術》、《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財富管理聖經》。

外界的這些懷疑也不是沒有道理,實際上過去也有幾個省分都被發現有刻意高估經濟成長數據的情況,因此出現了所謂的李克強經濟指標,這是現任中國總理李克強過去在當遼寧省書記的時候,有一次他與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大使會面時,談到中國的經濟數據有很嚴重的人為造假情況,他認為用另外三個指標替代來衡量中國的經濟會比較適合,那就是鐵路的貨運量、用電量與銀行放貸增長,之後這三個指標就被稱為李克強指標,也普遍被國外媒體與分析師用來當成中國經濟成長GDP的替代指標。

中國的經濟真實情況始終讓外人感覺到像是霧裡看花,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但過去普遍的共識是認為,中國經濟成長是被刻意高估的。但很奇怪的是,如果中國經濟成長的真實情況是比官方數據低的話,那麼為什麼外界預期的經濟硬著陸卻始終沒有出現呢?

關於這點,最近國外有一篇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經濟情況實際上可能是被低估的,而不是如外界所認為的被高估了。該研究報告指出,大多數的金融機構在衡量中國經濟的時候,有的是將李克強的三個指標用相同的權重,有的是做不同權重的調整,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出來的情況可能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得到完全不同的GPD預估值。

首先,該研究指出,從這三個指標過去的表現來看,銀行放貸數量是最平穩的(下圖最上方),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官方刻意增加放貸量以拯救經濟之外,其他多數時間銀行的放貸數量增長大多是維持在12~13%之間。

而鐵路貨運量的變動是最大的,2010年之後中國的鐵路貨運量有大幅降低的現象(下圖黃色),也因此很多的分析就認為這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的明顯現象,但該研究報告卻認為,這其實跟中國這幾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有很大的關係,中國有意降低中國經濟成長中製造業的比重,而加大服務的比重,這樣的調整自然會影響到鐵路貨運量的數據,但卻不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的成長。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