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價從2015年的高點開始逐年往下修正,不願低價售出的賣方與不願買高的買方開始了兩方心理戰。讓我們暫且粗略地想一個問題,誰會在意房價的走勢?粗略地講,就是買屋自住的人,與房市投資客。
對於買屋自住的人來說,老一輩的人早已經擁有一所避風港,因此他們不需要擔心這問題;而這問題離太年輕的人還太遠了些,因此他們不需要面臨這問題;因而最在意房價走勢的人就集中在出社會工作而還沒買房的這人群中,這群人大概會在他們未來的10年內購屋,就是所謂的首購族。
現在台灣處於高房價與高物價的時代,買房這個想法幾乎成為了有錢人的特權,對一般人而言它幾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房價向下修正則成為了希望。對房屋市場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對於2008年美國房市崩盤應該不陌生,而在不久的未來是否有可能在台灣重新上演一次那齣噩夢呢?
2008年美國房市會崩盤的原因十分不簡單,但我先簡單地用供需作為切入點。其主要原因就是銀行手上太多房屋,但銀行需要現金來周轉每日的業務,他們必須賣掉房屋來換取流動性高的現金,因此銀行進行了大量房屋法拍,賣壓使得房屋價格快速向下崩跌。
而銀行手上為什麼會有太多的房屋?這是因為房屋貸款人的違約所造成。但是違約量要大到能夠撼動整個房屋市場,那就代表銀行當初放款出去的金額十分巨大,因此在貸款人違約後,才會有巨大的房屋量回流到銀行手上。
以下是取自中央銀行房屋貸款餘額的資料,也就是全台灣銀行房屋放款的總餘額,餘額代表貸款人尚未償還給放款銀行的總金額,他們需要在未來10、20或者30年內將這筆錢慢慢地還給銀行。從圖形來看,餘額逐年升高,似乎滿足了累積放款餘額高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