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第一光環,人生反而有更多可能
一位骨科醫師同學說出同學們的心聲:「當年我們都不是第一志願考進來的!」不同於今日的台北醫學大學,當時台北醫學院篳路藍縷,專任老師很少,沒有自己的附屬醫院。五、六年級時早上輪流在台北市各醫院見習,有的醫師認真帶我們,有的放牛吃草,下午再回到學校上課。當時到北醫的37路公車是大部分同學的交通工具,常在車上交流訊息。不過也就是在這種缺乏資源,覺得沒人要、沒人管的氛圍下,我們自己看書,找機會學習,展現強韌的生命力與堅定的同學情誼,幾乎在哪個科別都能勝出、在哪個地方都能生存。
而且,因為沒有「第一」的光環與壓力,反而在運動、詩文、繪畫、攝影、歌劇和農事等方面自由發揮。退休後這些實力更加發光發熱,臥虎藏龍的同學們在同學會時都跑出來了,例如有位骨科醫師同學即興作詩:「半個世紀一轉眼,四十三年不相見,借問老翁你是誰?只識名牌不識臉。」
一位小兒科醫師同學說,當年他只差3分,沒考上台大醫科,痛哭流涕,有位長輩告訴他:「這是小事,只要好好地念,以後都是一樣啦。」病人需要的是會看病、會溝通、醫術好、專業精的醫師,而不是哪個學校畢業,那時以為長輩是敷衍安慰,到今日才體會其中深意。的確,有些我們以為不得了的大事,多年後卻是雲淡風輕,另有一番風景,凡事要往長遠看啊。
醫生當然也會生病,幾位同學分享病痛治療經過。其中一位罹患肺癌的內科醫師同學10年來經歷幾次癌症復發,每次都積極治療,病情起起落落,這次上台坐在椅子上講述他的心路歷程,令人動容且感佩。活得精采,也要病得勇敢。
人生難料,珍惜現在,更要積極面對未知的病痛。許多事情都能重來,只有健康無法取代,我們互相鼓勵,希望7年後,也就是醫學院畢業50年後再重聚,期待那時候能見到更多同學。
「原刊載於康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