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拉開高盛的季報來看:
我們會發現,高盛季報不如預期的元兇是「機構客戶服務」(Institutional Client Service)部門,這個部門中的「手續費」(Commissions and fees)和「證券服務」(securities services)都比去年同期來得差。
那這個部門在做什麼呢?從高盛的年報中可以知道:
「手續費」部門不用多說,是客戶做投資部位的交易與清算的費用。而「證券服務」部門則是負責幫機構客戶們籌措資金的,這兩塊的表現差強人意啊。
而「手續費」業務的萎縮不是只有高盛面臨到這問題,現在「被動投資」當道,網路越來越發達,交易手續費也越來越便宜。所以這塊業務的營收衰退是大趨勢,只是在比誰衰退得比較少、整體財報更好看而已。
像是高盛的強勁競爭對手---「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股票代號:MS)」財報就很漂亮。只可惜不是道瓊30成分股。所以財報再亮麗也不關道瓊的事。而這麼大的摩根史坦利(市值約780億美金)當然是S&P500成分股,可是S&P500有五百家公司,不像道瓊只有30間,所以對S&P500的拉抬幫助也不大。
補充說明:道瓊工業指數是由30家成分股組成,採取價格平均。S&P500指數則是由500家成分股組成,採取市值加權。所以高盛股價在30檔成分股中為最高,影響指數就會最大。
金融類股是否能續漲?短期續航力可能不足
摩根史坦利這次的季報比高盛好多了。
三大部門的營收,每個都比去年同期成長不少。但如果我們不要用「部門」來看營收,而改用「類別」來看,會發現,摩根史坦利的手續費營收一樣比去年同期「衰退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