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訊

年輕人想變有錢?日本理財專家:先拋棄「尊嚴、學歷、人脈關係」這3樣東西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學歷」和「證照」

無法捨棄的人:被認為是太閒的人。
成功捨棄的人:自我投資能獲得最大的回報。

我一直有個疑問,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工作的求學過程,真的是正確的嗎?

我們的教育內容有符合時代的變化做任何改變嗎?我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當今社會上的就業機會和以前相比之下,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

孩子的工作將是如今尚未出現的職業

舉例來說,我剛讀小學時,手機、智慧型手機、網路等都還不存在,教練管理(coaching)和資訊安全管理(information security)也是最近才出現的行業。

也就是說,現在的小孩在二十年後的將來,所任職的行業,說不定是如今尚未出現的工作。

既然如此,就不禁讓人思考,當今教育灌輸孩子既有概念或已存在答案的理論,甚至是反覆記誦固有常識中的知識,到底有何意義?

當然,工作方式和人類心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意發想的本質,並非那麼容易就會改變,因此高等教育對大多數人而言,才會依舊重要而存在著。然而許多大學,都讓人覺得只是培養研究人員和從業員的一個地方罷了。

學校裡學不到可以活躍於世界的能力

創意能力好的人,通常都會自行創業,就算是當上班族,也會是薪資所得高的高層階級。

事實上,在現今的環境中,唯有領先業界、重寫競爭規則的企業,才有辦法獨占利益,例如Apple、Google、Amazon等。尤其是歐美各大企業正努力投入的智慧型革命,不僅改寫了科技業,甚至也改變了汽車產業和能源產業。

今日的學校教育主軸是否也跟著轉變,改以實際能力學習,甚至是講求精密化、高度化的學習? 例如,「創造新事物」、「改變固有架構」、「發掘事物本質」、「透過實際社交學習社交能力」、「與異於自己的主張或價值觀對話」等。

無奈的是,現在大部分的學校教育仍以「考得好成績」為主要方向,姑且不論小學,就連自我意識萌芽期的國中,以及開始探索未來發展的高中,都還是以考試成績為重。到了大學也是一樣,只重視理論,完全忽略了實務的重要性。這樣的教育對於培育研究人員來說或許很適合,但對於企業人的基礎養成卻完全沒有做到。

換句話說,身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捨棄學歷為重的教育觀念,為孩子選擇一個讓他能靠自己的能力開創人生的教育方法。

資格證照的極限

至今,還是有很多人會為了取得資格證照而去進修。

在過去,擁有證照的人會被視為「有專業技能的人材」或「努力不懈、拚命工作的人」,因此在加薪或津貼、晉升、轉職等各種場合,通常都能獲得不少好處。

不過到了現在,擁有許多證照的人,只會被視為「時間太多、太閒的人」。

證照的另一個問題是,現在的工作環境已經呈現供需失衡的狀態了。

舉例來說,從1989年以來,司法考試、代書、會計師、稅務士、社會保險勞務士、中小企業診斷士、房地產經紀人等,擁有國家資格證照的人已經增加上了百萬人,現在每年約有五萬人會取得證照。如果再加上1989年之前的人,數量更是可觀。

然而,在現今這個人口減少的年代,社會上對於資格證照者的需求並沒有跟上產出的腳步,因此造成供給過剩。供給一多,就不難想像會發生削價競爭的情況。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世界中要生存下來,必須得有相當的生意頭腦才行。

當然,我並不是全面否定取得資格證照的作法。不過,如果只是為了「找到工作」而去考取證照,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實在太大了。

因此,在考取任何資格證照之前,都必須先謹慎思考「這個行業是否有市場需求? 」「這樣的市場需求會持續多久? 」「有什麼方法可以將證照轉換為實質的收益? 」最後再做決定。

投資若無法「回收」,就沒有任何意義

我同意「三十歲之前要投資自己」的論點,不過既然是投資,就一定要有所回收才行。也就是說,在進修考證照之前,必須先想好之後要怎麼回收。

最重要的回收方法,當然就是賺錢了。企業家的進修,最後都可以用「讓自己賺到多少錢」為指標來評估。

因為只有讓客戶高興,證照資格才有辦法轉換成金錢。無法轉換成金錢的進修,對社會一點意義也沒有,充其量只是興趣、打發時間罷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