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司祭出停售牌,儲蓄險越賣越熱

儲蓄險穩賺?拆解四大推銷話術

國泰、富邦儲蓄險保單相繼停售,現在不搶會吃虧?別急!先有正確觀念,才不會被業者話術牽著鼻子走。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話術二:保證拿回本金

台灣人壽商品一部副總經理賴玉菁也說,一般小資族就算買儲蓄險,能投入的保費通常不高,累積財富效果不大,資金不多者,不建議優先考慮此商品。

關於儲蓄險,常聽到的話術之二是:「儲蓄險是保本商品,保證能拿回本金。」

但,業務員或理專不會告訴你的是:投保後,要是在前幾年解約,幾乎都拿不回本金,更不必談利息。換言之,若提前解約,通常都虧錢收場。這與定存解約,僅僅是少拿一點利息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保單中,常會附上「解約金表」,詳列每年的解約金,基本上,解約金都是隨保單年期遞增而逐年降低,民眾購買前應詳細比較,短期內若有現金需求,不宜貿然投入儲蓄險。

話術三:利息遠高於定存

第三種話術,也是民眾最易被沖昏頭的推銷說法:「預定利率逾2%」或「期滿N年後,以2%以上複利增值」,標榜利息遠高於定存,不買可惜。

尤其是二代健保制度上路後,銀行定存的利息收入被納入課徵保費的範圍內,業者更順理成章的端出「與其放定存被迫繳費,不如轉入儲蓄險,省保費兼賺利息」的說詞。

不過,和其他保單一樣的是,所謂的「預定利率」,並不等於實質報酬率,而要看IRR(內部報酬率,又稱折現率)而定。理財作家李柏鋒指出,市面上不少儲蓄險,十年內的IRR都沒有比定存高到哪裡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