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找國內公司好、還是外商好?理財達人的5個建議

四年級後段班,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劃,然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並靠著一檔股票養活一家七口。53歲,將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成為作家。4年內總共出了8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旅遊」和「勵志」等多重面向。最新的著作是2017年2月出版的《只買4支股,年賺18%》。

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

保險
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上一篇提到,保險是以急難保障為目的的一種「理財」工具,而不是拿來「投資」賺錢用的,所以應該讓「保險」和「投資」、「儲蓄」、「還本」等概念完全脫鉤,這樣保費就可以省下很多錢。其他還有哪些建議可以提供給各位呢?

第一、不要認為越多的理賠越好

因為理賠越高,相對保費就越高。請記住,壽險理賠高,得利的是受益人,不是付保費的要保人。只要讓受益人不要有立即的經濟壓力,就盡到了要保人的責任。以我當年投保壽險300萬為例,這個金額和我房屋貸款的金額完全相同,因此只是為了讓我太太在我萬一身故時,可以拿這筆理賠金付清貸款,因為我相信她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可以繼續撫養我們的子女長大成人。

再以醫療險為例,一天病房補助1000元,當然比一天3000元需要支付的保費便宜得多。你有需要住最高等級的病房嗎?難道是你希望多賺一些理賠金額嗎?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平安健康,盡量不要發生需要理賠的事情,那麼你又何必花大錢去買較多的理賠呢?

第二、投保要趁早

因為年紀越輕,身故或醫療風險相對就低,保費當然也就越低。很多醫療險都強調繳費期滿,一般都是20年,保障終身有效。既然保障都一樣,20~40歲的保費當然比50~70歲低很多。我有三個子女,目前都20幾歲,最低門檻的醫療險一年約繳15000元,繳20年後不用再繳,保障永遠有效。我決定幫他們繳到我身故為止,算是老爸送他們的禮物。

第三、保險公司越大越好

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司,即便保單權益超好,也不該浪費時間評估,甚至受其利誘而購買。儘管之前有些保險公司倒閉,政府都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來保障保戶的權益,但你又何必給自己添麻煩?各金控公司雖然底下都有保險公司,但我還是建議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那幾家做優先考慮吧!(恕我不能指名道姓)

第四、本國保險公司優於外國保險公司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保險公司或許全球規模更大,專業能力更佳,但動不動就撤出台灣市場,轉賣他人,雖然原有權益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因為人員異動難免,對服務品質必然有所傷害。

第五、盡量向資深保險從業人員買保單

公司轉換尚且有影響,如果你的壽險顧問離職,那麼對後續服務的影響程度一定更大。我曾跟一位當時剛進保險業沒多久的好友買保單,但他並無意在業界長期經營和發展,很快就離職了。雖然有人接手服務,但畢竟沒有交情,很快也失了音訊。未來真有理賠事宜,只好直接和理賠部門聯絡,自己獨立去辦了。另一位賣我壽險保單的業務員則是一路爬升,從區經理做到了督導,徒子徒孫眾多,未來需要他服務的時候,不愁沒有人協助,而這家公司市占率位居全國前三名,也比較沒有被人併購或轉手的疑慮。

我沒有資格自稱保險達人,只是希望藉此分享個人的經驗,若有不足,或看法片面之處,敬請各位可以多多閱讀和參考坊間很多相關的書籍。

延伸閱讀:
1、台灣奇觀!買股票怕賠、放定存嫌利息少...所以把錢都拿去「買保險」?!
2、你的業務員自稱「保險經紀人」嗎?一年只有數十人通過考試,拿得出國家證照才是真的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