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來源:dreamstime_xxl_59921445
圖片放大
我在念台大的時候,有一句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去美國當然不是去玩,而是去念碩士MBA。當年,我們班至少有一半去了美國,但我沒去,也沒考國內的研究所,當兵退伍一個星期後就去上班了。
我雖然不像很多出國念書的同學如今做到六都市長,或是上市公司董事長,或是跨國連鎖餐飲的總經理,但生活過得也沒有比他們差多少。
我的三個子女都大學畢業了,可能也受到我的影響,沒有一個去念研究所。我跟他們說:「如果你想走學術研究的路,就去念研究所,否則就先去工作吧!工作幾年,發現確實有能力不足的地方,再去念研究所。」
最小的女兒跟我一樣念管理,我進一步跟她說:「要再進修的話,也不用念研究所,就去念EMBA吧!念研究所的學生大部分都沒什麼工作經驗,在你未來的職涯中幫不上什麼忙。念EMBA的人幾乎都是社會各領域的精英,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跨界的啟發,甚至這種人脈其實對你有非常直接的助益。」
我去參加了她的畢業典禮。聽到司儀宣布,當屆有4,200位大學畢業生,4,200位碩士,700位博士,我真的覺得自己是LKK了。當年大學畢業生和碩士大概是10:1,現在居然1:1。如今不只人人有大學念,連碩士都滿街跑了。
或許各縣市廣設大學的政策讓大學生真的很浮濫,必須再念研究所才能向企業人資部門證明自己比大學畢業生優秀。但是,我們用一個簡單數學來算,大學念四年、研究所多念兩年,請問後者的能力真的強過前者50%嗎?或至少後者的薪水要比前者多50%吧?依常理和事實判斷,應該沒那麼多吧?那麼,為什麼要在大學畢業後,馬上再念研究所呢?從成本效益來評估,根本就不值得。
不念研究所的想法,當然不適用所有情形。如果你想進入的產業必須至少有碩士學歷,那就非念不可了。如果你念的是後段班的私立大學,恐怕還是得努力念一個國立大學的研究所,才比較有機會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我甚至懷疑,很多人念研究所的動機其實是想儘量延後進入社會的時程,避免即刻面臨可能失業的壓力。不過,念研究所總比故意延畢好。在我們那個年代,要念大五,對自己和家人都是晴天霹靂,很難接受,甚至最好別讓親友知道,哪像現在稀鬆平常?而且現在課業壓力這麼輕,居然還無法準時畢業?
我看自己三個子女的大學生活,真的比我當年輕鬆,因為他們的課外活動多到我都懷疑他們是否有時間念書?在我看來,大學生多多參加課外活動其實也有它正面的意義,做父母不必太擔心。若子女經常窩在家裡、不去與他人互動,我才覺得問題更大呢!
我甚至告訴子女︰「課可以不上,但郊遊、烤肉、聚餐、舞會,一定要去參加。」,他們似乎也這麼做了。或許因為他們這種經常與人互動所展現出來的親和力與正向能量,讓他們雖然都只有大學畢業,但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一直認為,就算你在學校沒有把專業知識學得透徹,但只要經過工作上實際操作的歷練,就能補足當年不足的部分。甚至很多人根本是學非所用,學校學的和日後工作用的完全無關。但是,人脈的培養卻沒有補救的機會。你不在大學時代和同學培養革命情感,日後在社會上打拚,就少了很多得到同學幫助的機會。
王品前董事長戴勝益勸告年輕上班族的一席話「月薪5萬以下別存錢,有錢就拿去交朋友花光光」雖然引起極大爭議,但我認為「有錢就拿去交朋友」這段話,多少還是有點道理。「人脈」本來就是要花錢投資的,但是當然要投資在益友身上,千萬別浪費在酒肉朋友身上。奉勸年輕人,趁你仍在就學、父母還需負擔你的學費和生活費時,好好交幾個大學死黨,未來進入社會才有人和你互相扶持、互相勉勵。
「專業」和「人脈」如果在大學階段已經建構完成,就別遲疑了,趕快到職場大展身手吧。念研究所至少會耽擱兩年,也就比別人少賺兩年,當然也就少存兩年的錢,不是嗎?
但是,下一個問題來了,能拿到比22K更高的薪水嗎?這就要看你如何說服人家,你有什麼值得拿更高薪水的本領了?
投資的成本愈低,獲利就愈高。因此請記住,把學習的成本控制在大學四年內。
「樂活大叔的理財經」專欄文章列表
書籍簡介
書名:年年18%,一生理財這樣做就對了
作者:施昇輝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5/12/29
作者簡介
24歲時,畢業自台大商學系。26歲進入天下雜誌,圓了文藝青年都想進入文化界的美夢。輾轉換了幾份工作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在此度過了人生最精華的十五個年頭。四十四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53歲,將他的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時報出版)一書,成為當年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總榜第68名,正式晉升暢銷作家之列。
三年內又陸續出版了四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和旅遊等多重面向。56歲,又回到天下雜誌,出版了這本集其投資理財之大成的第六號著作。
「樂活」是他的人生態度,「簡單」是他的人生哲學,「分享」則是他的人生職志。這本書就是分享他最簡單的理財方法,以及他最樂活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