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薪水3萬多,戶頭裡有多少存款才算夠?一個公式幫你算出

MBA畢業,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目前擔任新創企業的網路編輯。

計算機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先前針對《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這本書所寫的讀後感,意外獲得滿多不錯的迴響,看來大家應該多少認同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幾個「致富」(雖然聽來俗氣)的觀念:

總結來說,《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想傳達的「富裕秘訣」,其實沒有那麼難:維持節儉的生活,將多餘的錢做長期投資、享受複利效果;更重要的是,多花時間與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充實自己的內涵。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賺多少,而是能為世界貢獻多少。

不過,上次的讀後感只談到了這本書想要傳達的「觀念」,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會想要知道一件事:一個人要賺多少錢,才會被定義為所謂的「富人」?

年收入百萬或千萬算富有嗎?住帝寶開名車算富有嗎?還是擁有超大片的土地?

如果你有仔細看上次那篇讀後感,應該會知道作者並不會認同上面這些「以消費多寡來決定是否有錢」的定義;事實上,作者是用「扣除債務後的淨資產」,作為衡量研究對象的基準:假如你的淨資產有超過百萬美元,你就是作者研究下的Millionaires(百萬富翁)。

但是這樣還不夠,作者還進一步透過「稅前年所得」區分成 high-income 和 low-income 兩個組別。為什麼還要這樣分呢?我們知道如果排除遺產等因素,一個人淨資產的主要來源應為個人的可支配所得,「一般而言」高所得的人士往往也會有較高的淨資產。

不過這個「一般而言」就真的只是通則而已。其實我們從電視新聞上可以看到,像是演藝人員、運動明星等公眾人物,年所得雖然非常高、每年千萬起跳,但常常看到過沒幾年就深陷財務困境,好像那數千萬就這樣憑空消失一樣;在此同時,我們也會偶爾看到幾則新聞,報導過去沒沒無聞的市井小民,居然也有富可敵國的淨資產......。

由此可見,既然高所得不是較高淨資產的保證,那麼確實有必要將「收入」和「所得」放在同一個平台上綜合考量。舉例來說,如果有兩個人同樣有百萬美元的淨資產,但一個人的年收入有一千萬美元、另一位卻只有十萬美元,當然後者才是比較厲害的、透過節儉&高超的投資能力所塑造的「百萬富翁」。

如果把前面提到的「收入」、「所得」,以及作者另外一個強調的重點「年齡」(之後有機會再深入探討),這三個影響一個人淨資產多寡的因素一起考量,就可以得到下面這個作者設計、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錢人?」的公式:

個人應該擁有的淨資產=(年齡 X 稅前年所得)/10

假如你把自己所有的存款、有價證券等資產,扣掉借款、卡債等負債,剩下來的淨資產如果大於上面公式所求出來的數字,恭喜你,你就是作者定義下的財富累積者;相反的,如果小於求出來的數字,那就必須要仔細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過度消費的狀況。

照這樣的式子來看,以我本人所處的25歲為例:假如我的年薪有百萬元,那我應該要擁有的個人淨資產=(25 X 100萬)/10=250萬;假如只有 50 萬元的年薪,那我應該要擁有 125 萬,依此類推。

我們可以從這條式子,觀察到幾件事情:

越早開始投入職場、開始累積個人淨資產,你就越有可能成為作者定義下的富人。
年所得越高,所要求的應有個人淨資產越高。這意謂你得要量入為出。
也只有量入為出,你才有可能有多餘的閒錢做理財,提升自己累積資產的效率。

當然這個式子會有很多的Bug,例如考慮台灣年輕人很難買到房子的情況、投資門檻很高等情形,但這的確是一個可以參考的財富累積依據,也是讓人不得不注意生活開銷的一記警鐘。我自己也用Excel弄了一個檔案,每個月底紀錄個人淨資產&收入狀況,這可以幫助我控制自己一不小心就會過度的支出情況。

我記得有次上課的休息時間,有位夥伴在問說「你覺得年薪要多少才夠?」這個問題。現在想想,其實這個問題問得不太精確,因為真正要問的問題,應該從「你想要過什麼樣子的生活?」開始:過度浪費的生活習慣與開銷,即便有再高的年薪也不夠用,自然也無助於累積淨資產;淨資產的大量累積,往往能在你無法工作的情況下,給予你最佳的保障。

延伸閱讀:

不必綁6年、不扣解約金!快試試比儲蓄險更有成就感的存錢法

錢要這樣存!他把中華電當銀行,一次「存」1.5萬,不懂股票也存到百萬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閱讀筆記:續《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要賺多少錢才夠?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