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暌違六年,央行降息了。央行理監事會議九月二十四日召開,僅僅前一天,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答詢,還強調台灣沒有通縮問題,核心物價仍上漲。台灣目前資金量多且價低,可充分支應經濟活動,並預期美國十二月將升息一碼(0.25個百分點)。上述發言,顯示央行沒有降息的急迫性。
沒想到,央行卻在理監事會後宣布降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讓許多專家跌破眼鏡。
為什麼要這麼做?
料到市場疑惑重重,會後,彭淮南化身「彭教授」,發出三份資料,總共81頁、21張圖表,說明他的「降息經濟學」。
其實,在21張圖表中,促使他決定升息的,是其中3張圖表。又以「產出缺口」這張圖,最為關鍵。
記者會上,彭淮南五度強調「產出缺口」:「因為負的產出缺口擴大,且未來通膨展望溫和,所以央行要處理(指降息),」他說。究竟,這神秘的數字是什麼?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
以下是本刊請教多位專家後,挑選「彭教授的21張圖表」中,最重要的3張,深度解讀央行此次降息的意義。
圖1》台灣負產出缺口擴大
解讀:產能未充分發揮,經濟處於停滯階段
產出缺口,是衡量一國是否產能過剩、或產能不足的標準。潛在產出,是指該國在一定時間內,充分利用土地、人力、資本、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最大生產值。實際產出,則指相同生產要素下的實際生產值。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之間的落差,即是「產出缺口」。
產出缺口若大於零,代表該國處於經濟榮景,台灣在金融海嘯前曾出現「正產出缺口」。當工人每天工作時數,由八小時增加到十二小時,代表訂單做不完,這就是實際產出大於潛在產出。
但,當產出缺口小於零,比如說「無薪假」就是產能沒充分發揮。訂單減少,工人沒工作可做的狀況。而台灣目前,正處於「負產出缺口」的經濟停滯階段。
央行計算產出缺口的目的,是做為貨幣政策參考,當出現正產出缺口時,為了避免通膨,央行會採緊縮貨幣政策,反之,則寬鬆貨幣政策。
根據央行公布的圖顯示,二○一五年負產出缺口比二○一四年的缺口大數倍之多。這「負缺口」讓彭淮南擔心,因此他首度公布這張圖,意在告訴大家,他看到的台灣經濟實況有多不好。
他同時也拿出行政院主計總處的預測當佐證。主計總處預估,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將由上半年的2.14%,降為1.01%,全年僅1.56%,經濟成長幅度為近五年最低。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指出,金融海嘯以來,台灣有幾年時間都處於負產出缺口,但並沒有大到引起緊張,這次央行主動公布,顯示台灣目前的經濟確實「很不好」,央行必須採取降息來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