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政府蓋「社會住宅」只會讓台北房價更高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台北市因為有新北市的加持,變成雪球效應。台北市所享有市場大與成本低的優勢,會吸引大量的新北市生產要素(人員、技術與資金)投入,以及中上游廠商移入,導致產業向台北市集中(總部在台北市、工廠在新北市),自由化與生產要素移動間不斷的自我循環與自我強化,最後台北市成為市場的核心,這就是台北市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這模式下,就是對應人口的遷入。香港在2012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20人,上海3,775人,台北市竟然每平方公里有9,895(今年二月底)位居民,全球排名高居第十名。而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則是菲律賓的馬尼拉,每平方公里的居民超過18,000人!

而當新北市也跟上台北市的發展腳步後,繼續往外擴張,開始帶動桃園、新竹等,配合交通建設,如捷運、快速道路、高速公路、高鐵,更把這個網絡鞏固,從大腦(台北市)到末肢(桃園、新竹),吸光了中南部的勞工和資金。

從表看出,那些人口流出的縣市就是傳統的農業縣市,因為工商經濟活動減少,稅收減少,無公共建設,又會降低經濟投資意願,人居不易,惡性循環。

這樣的悲劇就是克魯曼所說的「核心—邊陲」效應:區域經濟整合後,貿易成本下降,廠商到市場規模較大的區域投資與生產相對更為有利,導致市場規模愈大的區域所享受的經濟整合利益愈大,最後成為經濟整合區域內投資與生產的核心,而市場規模居於劣勢的區域,則因產業外移成為邊陲,投資與生產活動不增反減,整體犧牲最大。

當原本台北高房價可能會讓一些人,因為無法住所以選擇南遷時,政府卻逆向提供更多看似便宜的社會住宅來滿足需求,表面上看似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卻是無法治標也無法治本,只能算是個鴕鳥。

執政者搞不清楚,或者更嚴格講,是不願面對高房價背後象徵的就是經濟(能賺錢)機會成本高,因為選擇住台北雖然房價高,但工作機會多,比起那些房價雖便宜但卻無工作機會的地方來得好,因此許多人寧可當房奴也得住台北市。

但更大的悲哀是,執政者甚至刻意造成這種不良的經濟環境,不斷把資源往大台北丟,美其名是回應民眾需求,因此一條捷運幾百億就這樣砸下去,一段幾百億的公路就這樣蓋下去,這種只看表面不問背後理由的執政模式,就是今日台灣政經最大的惡夢。

高房價的問題在於人口太集中,不在於房屋太少,人口集中最大原因又在於工作機會。

若問有何解決之道?執政者應當思索是不是該好好利用目前高鐵一日生活圈之便,把部分中央機關遷移到高鐵各站,比如中科院、中研院、農委會、衛生署、國防部,把這些部會遷移到高鐵站附近一來可以活絡當地經濟,二來又能促進高鐵使用率(政府現在已經是高鐵最大的債主),而這些地方搭高鐵到台北又遠低於1.5小時。

中央政府不是一個位置,也不是一個不可搬移的空間,它是以服務人民為最大目的,而當台北市高民怨第一為房價之際,中央政府的「可移動化」,才是一個有創意和長治久安的解決之道。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