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浸淫市場近三十年的大戶,分享投資風向、股市內幕和理財心得。
來源:Atomic Taco@flickr, CC BY-SA 2.0
圖片放大
近來,台股原本急速爬坡的態勢,似乎暫時有熄火的樣子。也許是服貿的立法受到阻擾,又或者是前陣子很多中小型股漲勢太過犀利,又(聽說)主管單位表示關切,去投信機構檢查,因此「自動」或「被動」降溫。
我認為降溫不是件壞事,就跟人民幣今年以來陸續貶值的情況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哪一種貨幣是只升值不貶值。人民幣以誘人的利率,吸引大眾前仆後繼買進,就直覺而言,這不是正常的現象,特別是一窩蜂來的時候,往往就要提高警覺,這一點從無意外。由火熱轉崩盤的不用說,「金磚四國」、「美國證券化商品」、「次貸」,一些高獲利的「結構債」商品、新興市場的「高收益債券」不勝枚舉;而被一味看空結果跌破大家眼鏡的,則有歐豬五國股匯市之後竟成為歐洲股市漲幅最大的族群,公債殖利率則從7%以上驟降到3~4%,債券價格大翻盤;又或是去年全市場全部看空的金價,今年卻持續逆勢上揚。
我的看法是,在金融商品這一塊「適度」的反市場操作,獲利的機會可能更大,所冒的風險卻更低。
為何市場的贏家往往是少數?過程中或許有更多人是「帳面贏家」,但結果仍然吐回去,倒賠。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一般人常常見樹不見林,也就是看事情的角度及高度受限,被媒體、專家牽著鼻子走,從眾的結果就是太多人上了轎子,卻沒有更多的人願意抬轎,只要一丁點失火,火苗馬上到處亂竄,大家驚慌逃跑,人擠人自然出人命。過度高估的超買市場,演變成過度低估的超賣市場,這中間轉折發生的時間需要經歷一段時日,往往一般人在這過程陷入困惑,而無法看清楚目前究竟是多頭或空頭?最後就成為被犧牲掉的一員,虧損變成常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