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最好的保險...就是存在自己戶頭裡的錢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新台幣

醫療險究竟應該要規劃終身險比較好?還是定期險比較好?

定期險,最多人的擔心是:過了定期險的投保年齡上限之後,不就沒有保障了嗎?(一般的定期險,上限多在75歲左右)。

那麼買終身險就有保障嗎?如果有一個人在民國69年,以30歲的年齡買了一張終身醫療險(實際情況是當時還沒有這種保單),按照政府公告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換算購買力,則當時如果買了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的額度,到現在一樣理賠2000元,但是購買力卻只剩下當時的992元。

也就是說,如果住院費用跟通膨一起變化,那麼原本一天理賠可以住一天,現在只能讓保戶住半天了。甚至再到75歲、95歲,原本打算買來保障自己住院風險的終身醫療險,理賠竟只夠你繳大醫院的掛號費?

當然,定期險也會面臨通膨問題,因為保險規劃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應該把所有的問題都透過買保險來處理,只是賣保單的人寧可你用保單處理所有的問題,這樣才有佣金可以賺。

如果不用保單解決,那該怎麼處理老年以後的醫療費用?其實最好的保險,就是自己戶頭裡面的錢。

你買了保單,生病一定理賠嗎?那可不一定,例如你去看病,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在有很多治療都不需要住院了,而你買的如果都是要住院才有理賠的醫療險,很抱歉,就算你去醫院做了很昂貴的手術或處置,沒住院你就很難獲得理賠。

又例如,你明明保了癌症險,但是當你迫切需要標靶藥物來保住自己珍貴的生命時,健保剛好不給付,你的癌症險給付的是十幾萬的初次罹癌理賠金,大概只能買到一兩週用量的標靶藥物。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