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除此以外,如果將來利率上升,可能現在買的儲蓄險原本比較高的報酬,一下子就被定存利率比下去了。利率的升降沒人能預測,但是以目前這麼低的儲蓄險報酬率來看,透過保險綁在相對低點,將來後悔的機率會很高。
Q:我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保費?
A:不管資產多寡,消費者都應該自己算一下所購買的保單,在未來會繳納的保費總額是多少。例如年繳938萬,繳費20年總共要繳納一億8760萬元,消費者就可以從這裡看出額度的規劃是否超出自己負荷的能力。不管是每年繳相同額度的保費,20年繳完滿期的險種,或是保費隨年齡逐漸增加的定期險種,都需要評估自己的繳款能力。
在規劃保險額度的時候,需求應該由保戶自己分析,避免讓業務員創造了並非真的有需要的保障。確認需求之後,保戶則不應該主動題列預算範圍,而應該讓業務員基於保戶的需求以及本身對商品的專業,進行規劃,並試算保費。
通常會建議採用所謂的雙十原則,就是年繳保費不超過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擁有的保障則要達到十倍的年收入。舉例來說,一個年收入36萬元的消費者,每年不應該繳納超過3萬6千元的保費,但是壽險保障則至少要360萬元。
但是這個原則其實並沒有任何根據,可以參考,但別當成一定要遵守的準則。比方說,若因為有房貸或負債,可能會需要更多壽險保障。
作者簡介_Buffettism (李柏鋒)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相信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李柏鋒,經營「USA STOCK」財經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現為線上課程《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講師與「ETF投資學院」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