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案打出只需5%自備款就交屋,小心「代價」藏在...廣告或合約最不顯眼的地方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房子 房屋 買房 購屋 房地產 房價 房貸 房市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台灣房地產交易量急凍,銷售端的業績壓力一定很大,為了把不動產換成營收入帳,有越來越多的建案,要嘛走低比率的自備款,讓消費者有「一小筆錢就能入住新屋」的錯覺,要嘛就是打著房價不變,但加送室內裝潢、家電等方式。不過,這真的對消費者有利嗎?

先談低比率自備款,依目前市場慣例,交屋前得準備房屋總價20%的自備款。然而已有建商喊出自備10%、甚至5%就交屋,「公司無息貸你1成」,其餘銀行貸款,看似少掉許多,但入住後必須逐月攤還公司貸及銀行2種貸款。

另外,低自備方案中,如果是銀行提高貸款成數至9成,其中5%貸款,可能會以「一般個人信貸」方式申辦。目前房貸利率2%就已經很高了,這種個人信貸的利率恐怕都是4%起跳,這種銷售端希望消費端「先享樂後付款」的商業模式,代價就是消費者必須負擔更重的貸款利率,而這些訊息絕對會用很小的字,標註在廣告或者合約最不顯眼的位置。(相關新聞連結:https://goo.gl/TZ05bi

至於贈送裝潢跟家具,其實就是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時常遇到的「贈品模式」,問題是,廠商送的東西,是不是消費者想要的?舉例來說,我曾經看過好幾個標榜買房送分離式冷氣的建案,建商贈送的冷氣品牌,通常是一般消費者沒聽過的品牌,也因為不是常見的品牌,所以冷氣使用時的聲響、耐用度等,都不會比大金、日立等一線品牌來得好,萬一在大熱天冷氣壞了,建商多半會說「冷氣是贈品,不在保固責任內」,消費者只好摸摸鼻子重新購買熟悉品牌的冷氣。

至於裝潢,先不談廠商所用的裝潢材料材質好不好,每個人對於家具的需求不可能相同,這種「贈送」的裝潢,我還沒聽過可以依照不同需求量身訂做,常遇到的狀況就是裝潢看起來美輪美奐,但住進去後才覺得一點都不好用,到頭來還要再花一筆錢打掉重練。 所以對於這些跟房屋打包在一起的「贈品」,消費者務必睜大眼睛,確認家電是否為市面上常見的品牌及型號(別懷疑,有些戶數夠多的建案,足以跟家電商製造商談專案合作,生產一批專有型號的家電送給住戶,至於這專案是會特別好,還是特別省…嘿嘿嘿),以及仔細確認樣品屋的裝潢符合自己的需求,不然這些贈品,可能很快就會變成居住上的負擔。

對我來說,再多的家電與裝潢贈品,都比不上實質價格上的折讓,除非建商附贈的裝潢已經在你要買的那個物件裡,可以用觸摸或目視的方法來評估材質好壞,而且非常符合全家人的使用需求,不然直接要求建商降價,然後把省下來的錢用來布置自己的窩,或許會是更好的方案。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