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砸300萬買指數型ETF,35年滾出2300萬資產退休無虞?背後暗藏6大盲點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摘要

看到一位年輕網友的分享,大意是在20多歲的時候就用自身條件去信貸,例如投入300萬元全數買入指數型ETF,之後不再做任何動作。認為即便把每月薪水都花光、享受人生,35年後到了60歲,仍可以安穩退休。但這做法真的可行嗎?

週六的夜晚,孩子比較晚睡,現在才有空寫點東西,又回到一個人寧靜的週末夜晚。

這兩天網路上看到一位年輕網友的分享,大意是說在20多歲的時候就用自身條件去信貸,然後全數買入指數型ETF,例如投入300萬元好了,接著把這筆投資部位就此忘掉,中間再也不投資也不看,這樣就不會恐懼賣出,接著每月的薪水收入就體驗人生全數花光,痛快的享受生活,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不趁年輕時多玩一點,那老了只會後悔。

諸如此類的話讀者應該都可以想像,這不贅述,這樣的說法、算法,往往都是以年化報酬率7%~10%去估算,謹慎的人會計入2%或3%的通膨率,有些比較大意的甚至根本就忘記有通膨這回事。

那指數假如年化報酬率有8%,減掉2%通膨率,這個借來的300萬元「理論上」就可以年增值6%,如果25歲時用這招,經過35年、到60歲那一年,就可以擁有約2,300萬元的財富。即便不買房、即便不靠父母,那60歲後的晚年也可以倚賴這筆投資過生活,退休時就算沒積蓄也無妨。

這計畫受到不少網友的推崇,認為蠻不錯的,或許也打中了年輕網友的心,既想要賺到娛樂時光、也要賺到生活品質、同時也要確保退休時安養天年無虞。

長期投資指數型ETF得思考的6件事

相信略懂投資的人都相信,指數ETF只要持有時間拉長,那年化報酬率本來就高機率會正數,而且年化報酬率超過5%可說相當容易,那這樣的計畫在實務上會遇到什麼問題?

以下是幾個重要因子,提供給大家參考與深思:

變數1》在台灣通膨率絕對不是2%(雖然官方數字確實這樣公布)。

變數2》從25歲到60歲的過程中,暫時的健康出狀況或者出意外、失業,那沒收入沒積蓄的時候,很容易就要動到這筆投資。

變數3》即使本身35年過去都很健康,可是父母老了總要奉養他們,除非父母本身留有大額資產(現金、股票、房產)。

變數4》年輕時說不婚不生,不代表年齡增長後還是同樣想法,「如果有了家庭」,一切做法都會大不同,此時往往陷入慌亂之中,因為積蓄不夠。

變數5》25歲要靠自己借到300萬元也不容易,「DBR 22」為負債比為平均月收入22倍的簡稱,為金管會所規定的無擔保信用貸款額度上限。

即個人信貸總額度不得超過平均月收入(包含年終獎金、分紅等)的22倍。簡單試算一下,25歲如果要靠信貸借到300萬元,代表月收入要有13萬5,000元左右(包含年終與分紅等...)。

變數6》現在看2,300萬元好像還不錯、足以養老,但放在35年後(2060年),很可能只夠用20年甚至更少,那80歲還沒上天堂,後續問題會很痛苦。

上述幾點是很重要的變數,當然也許還有一些沒寫到,未來有機會再補充,但以上就足以威脅到這個假設模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