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的夜晚,孩子比較晚睡,現在才有空寫點東西,又回到一個人寧靜的週末夜晚。
這兩天網路上看到一位年輕網友的分享,大意是說在20多歲的時候就用自身條件去信貸,然後全數買入指數型ETF,例如投入300萬元好了,接著把這筆投資部位就此忘掉,中間再也不投資也不看,這樣就不會恐懼賣出,接著每月的薪水收入就體驗人生全數花光,痛快的享受生活,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不趁年輕時多玩一點,那老了只會後悔。
諸如此類的話讀者應該都可以想像,這不贅述,這樣的說法、算法,往往都是以年化報酬率7%~10%去估算,謹慎的人會計入2%或3%的通膨率,有些比較大意的甚至根本就忘記有通膨這回事。
那指數假如年化報酬率有8%,減掉2%通膨率,這個借來的300萬元「理論上」就可以年增值6%,如果25歲時用這招,經過35年、到60歲那一年,就可以擁有約2,300萬元的財富。即便不買房、即便不靠父母,那60歲後的晚年也可以倚賴這筆投資過生活,退休時就算沒積蓄也無妨。
這計畫受到不少網友的推崇,認為蠻不錯的,或許也打中了年輕網友的心,既想要賺到娛樂時光、也要賺到生活品質、同時也要確保退休時安養天年無虞。
長期投資指數型ETF得思考的6件事
相信略懂投資的人都相信,指數ETF只要持有時間拉長,那年化報酬率本來就高機率會正數,而且年化報酬率超過5%可說相當容易,那這樣的計畫在實務上會遇到什麼問題?
以下是幾個重要因子,提供給大家參考與深思:
變數1》在台灣通膨率絕對不是2%(雖然官方數字確實這樣公布)。
變數2》從25歲到60歲的過程中,暫時的健康出狀況或者出意外、失業,那沒收入沒積蓄的時候,很容易就要動到這筆投資。
變數3》即使本身35年過去都很健康,可是父母老了總要奉養他們,除非父母本身留有大額資產(現金、股票、房產)。
變數4》年輕時說不婚不生,不代表年齡增長後還是同樣想法,「如果有了家庭」,一切做法都會大不同,此時往往陷入慌亂之中,因為積蓄不夠。
變數5》25歲要靠自己借到300萬元也不容易,「DBR 22」為負債比為平均月收入22倍的簡稱,為金管會所規定的無擔保信用貸款額度上限。
即個人信貸總額度不得超過平均月收入(包含年終獎金、分紅等)的22倍。簡單試算一下,25歲如果要靠信貸借到300萬元,代表月收入要有13萬5,000元左右(包含年終與分紅等...)。
變數6》現在看2,300萬元好像還不錯、足以養老,但放在35年後(2060年),很可能只夠用20年甚至更少,那80歲還沒上天堂,後續問題會很痛苦。
上述幾點是很重要的變數,當然也許還有一些沒寫到,未來有機會再補充,但以上就足以威脅到這個假設模型。
{DS}
不要用藝人的離世當理由,用來強化自己花光積蓄與每月收入的正當性。例如「某某才幾歲還不是就死了,那這樣都沒享受到不是很可惜?」
真的是誤會了,有些事我們可以掌握,有些無法掌握,我們應該要去學習處理可以掌握的事有哪些,放棄無法掌握的事,剩下就交給天,這是比較能順應天命又掌握自身機運的一種態度。
即便流傳到子女手上的財富還是財富,依舊象徵著人家階級與愛的傳承。早年我也曾有這樣錯誤的想法,出身富家的好友老張,笑著說幾句話點醒我:
「現在台灣檯面上的那些財團家族,哪一個不是經過數十年的布局才有現在?為什麼會覺得人到死的時候要把錢全數花光才是賺到?這種想法太有趣了,如果有這種想法並貫徹執行的人,
後代沒任何資源該怎麼面對下個世代。」
當時我已經當爸爸了,很能體會老張說這些話的涵義,我們之所以覺得辛苦、社會不公平,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不對等的弱位邊,如果我們今天站在不對等的強位邊,看事情的角度可能就截然不同。
國泰創辦人蔡萬霖、富邦創辦人蔡萬才都走了多年,他們當初留下的數十億元財富,後來繼續由兒子輩、孫子輩打理並且發揚光大,如今富邦金(2881)市值約新台幣1兆2,000億元,國泰金(2882)約新台幣9,800億元,其他海外沒放上檯面的就不看了(私人家族辦公室都有極為專業的財務人才打理)。
當一般人投資都在看幾天、幾個星期時,更具有智慧的投資高手會看長期,也許是3年或5年、又或者是10年,而更有遠見的人會直接用一個世代來規畫財富。
提供給讀者們閱讀,祝大家週末愉快,美好的夜晚,謝謝你們常常來閱讀平實中性的文字專欄。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高股息ETF配息率愈高愈值得買?配息率飆再高,做不到「這點」也枉然
若能在股災時能大膽買進,現在早已財富自由?為什麼當下決斷往往最困難?
孩子窮養怕眼界太小、富養擔心養出巨嬰,該如何拿捏?窮養與富養差異,並不只是錢?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