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保險就會減少投資金額,該怎麼取捨?理財達人:掌握2個重點,保費省非常多!

雨果以過去17年的生活理財經驗,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財與投資觀點,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與各位共同建立一個正確且可行的理財退休計畫。本文內容會包含股市投資、保險規劃、理財觀念、與商業想法。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我在10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畫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元,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元,所以我的第1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保險不只是要避免醫療支出,更是要避免無法承擔的醫療與意外風險,就算你的資產夠負擔,假設你已經累積到200萬元了,若今天有一筆醫療費用需要花掉150萬元,你過去幾年的投資成果就有巨大損失,你也會覺得很痛。

如果你可以用每年2萬元的保險費,規避掉可能要花掉100萬元~150萬元的財務支出風險,那是很划算的。如果風險都沒有發生更好,你免去了一些身心痛苦,只是資產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而已。

於是,我同意要認真的做好保險規畫,把當時的投資想法與保險需求與保險專員溝通,請他幫我規畫他認為我需要的保險內容。當然,我們的想法與出發點不同,有些他建議有用的保險,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自認為我可以承受那樣的風險,他也沒有堅持,只是要盡到告知風險的義務。

一般人請保險專員規畫的保險內容,通常會涵蓋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或重大疾病)、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內容。預算夠多的人,可能會被建議失能險或殘扶險,年紀較大一點的人,會被建議長照險。

比較著重投資傾向的人可能會主動詢問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或變額壽險之類的投資型保險。今天我不會針對各個保險做解說,我只想分享保險的大觀念,還有保險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如同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們的收入來源有限,拿一筆錢去買保險,就少了一筆錢可以做投資,但未來未知的風險,又可能造成我的投資資產大幅的損失,我應該要如何在保險與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呢?

保險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

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要認知到,「保險是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保險是買不完的,如果要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且理賠金額要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你一個人一年的保費可能要十幾二十萬元,甚至更高,取決於你投保時的年齡。這樣你還會剩多少錢可以為資產做投資?

如果你是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對小資族或一般上班族而言,投資型保險不會是你該考慮的選項,因為它無法幫助你達到需要的目標,你還是該認真考慮股市。所以我這篇也先不去討論用保險做投資的領域。

那我們一般人的保險應該要怎麼買呢?關鍵原則是,「先考慮10年內可能會發生的無法負擔之風險。」

以剛出社會的小資族為例,剛開始工作領薪水,戶頭可能只有幾萬元的存款,若今天發生一場意外車禍,或是比較嚴重一點的疾病,就算在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考量到效果比較好的自費用藥或手術方式,可能就需要你付出10幾萬元。

如果你是交通意外,譬如賴以為生的機車被嚴重撞壞了,需要花5萬元~8萬元再買1台新的機車,你的存款明顯不夠用。很明顯的,這些就是你這時最需要規避的風險,你可能需要實支實付醫療險、意外險、與產險。

像癌症險與重大傷病這些也是一般人無法負擔的重大醫療支出,如果收入允許的話,這些風險也可以一併用保險來規避,如果收入微薄,只能選擇幾種保險,或許你該考量的不只是金額大小,還要考量發生的機率高低。在資源有限下,有些風險是你沒有能力規避的。

買保險都會需要有一張當主約,通常都會被建議用壽險當主約,而且通常是終身壽險,也很容易被接受,因為這筆保險費最終是拿的回來的。然而像剛出社會工作的小資族會需要買壽險嗎?我認為完全不需要。

還記得我們要先保無法承擔的風險,再考慮發生機率這2個原則嗎?請想一下,一筆30萬元的壽險,這筆錢肯定不是你自己會用到的,如果你某天突然離開了,有沒有人會因為你的離開,少了這筆30萬元,會在財務上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生活不下去?通常應該沒有吧。

即使是新婚夫妻都未必需要壽險,因為以前的社會,通常是男生負責收入,女生負責家務,在女方沒有工作收入的情況下,男方合理就需要投保壽險,在不幸離開後能留一筆錢給女方維持一陣子的生活,好好為未來做打算。

要先考量「10年內的風險」

但現在的夫妻很多是雙薪家庭,2個人都有工作收入,所以投保壽險要保障的不再是以另一半為主,主要目標可能換成是家裡的小孩,或是還在償還中的房貸。或許你的父母需要你的家用才能生活,那你就可能需要投保壽險,來保障你父母的退休生活。

我還有提到一個重點是「10年內的風險」,為什麼只考慮10年內?

第一,因為考慮通貨膨脹,你現在投保的合理理賠金額,在10年後很可能會開始不夠用。第二,你無法預估10年後的醫療與常見疾病會有甚麼改變,建議不需要以現在的自己為20年後不確定的事情做決定。

基於以上理由,我建議保險盡量不考慮終身型保單,只有主約需要終身型,其他的保障一律採用定期型保險即可,如此,保費會節省非常多,這樣就可以有更多錢去做投資,為老年生活做規畫。

許多定期型保險都只能投保到75歲至85歲,那老了之後的風險怎辦?等年紀大了才買保險,費用很高的,難道不該趁年輕的時候改快買好買滿嗎?

就以前面說的第一點原因來解釋,你在35歲買好買滿的終身型保險,當時的理賠金額符合你當時的需求夠用,但在40年後的75歲,加計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影響,你的買好買滿是完全不夠用的。

我還記得我父親在30年前買的醫療險,住院給付日額是1天500元,我相信那個時候這金額是夠的,但拿到現在你覺得這500元幫助你多少呢?而且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很多手術已經不需要住院休養了,保險公司推出更實用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你還不是要再加買,你有辦法在十幾二十年前就預知到這樣的變化嗎?

你也應該知道,終身型的保險費用是相當高的,如果你的保險都選擇終身型,你會面臨到的情況是,花掉更多的錢,買未來很不夠用的保險內容,然後害自己現在沒有更多的錢可以做投資。

我建議,75歲或甚至65歲以後的風險要靠自己準備,而準備的方式就是擁有足夠多的資產,只要你的資產夠多,這些風險花費對你來說就不會是無法負擔的風險,頂多只是捨不得。

譬如你已經累積到了3,000萬元的退休金,如果不幸在年老後罹患癌症或重大疾病,幸運的是不會致命,但會須要花掉你300萬元的醫療費用,你會覺得這筆錢是你無法負擔,或少了這筆錢會對你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嗎?

如果是致命的疾病,餘命已經剩不到2年了,你還會在意你的3,000萬元資產需要花掉300萬來治病嗎?我相信你更在意的是,如何用你的資產跟剩餘的生命,來把生活過得更有價值吧。

總結來說,當你擁有的資產夠多,許多會造成大筆財務支出的事情,對你來說就不算是無法負擔的風險,只有在年輕資產還少的時候,會有必要靠保險來轉嫁無法負擔的財務風險,給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將資產累積到安全的程度。

對年輕人與中年人而言,你該在意的應該是如何用對方法,好好累積增加自己的資產(不是在股市用賭的),而不是將保險買滿,想規避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為這樣其實會讓你暴露的風險更大。

至於終身型的保險,會更適合做其他的應用,本篇文章已經很長了,這邊我也不再深入做說明。

本文獲「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轉載,原文:保險與投資

延伸閱讀
年收入數百萬元、存款竟然不到100萬?存錢方法百百種,先搞清楚3種消費
今年虧了這麼多怎麼辦?...指數投資達人:我也曾在2008年賠掉60%本金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