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再大也會倒!從SVB與瑞士信貸身上,看見金融股背後的投資風險

理財W實驗室/黃御維 Wilson

我是一名證券分析師,目前任職於證券業,個人投資經驗超過9年,接觸過各種金融商品與投資工具,也遇過市場的大小風浪,我創立「理財W實驗室」是希望傳達更多正確的投資觀念與想法給你,希望你能因為的文章或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減少許多在投資路程的冤枉路。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金融的信任危機

瑞士信貸和SVB僅有一點一樣,他們都是擁有大量儲戶要求提出他們的錢,因為他們擔心銀行可能倒閉,但瑞士信貸是本質經營的問題。兩家銀行在戰略、資本和業務方面完全不同,而且規模等級也天差地遠。

瑞士信貸是全球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30家銀行之一,他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為14.1%(全球最佳),槓桿比率為7.7%(全球最高),流動性覆蓋比率為144%。這意味著瑞士信貸本可以在30天內支付其144%的短期負債。

但出了什麼問題呢?很簡單,瑞士信貸最大股東之一沙特國家銀行的董事長告訴彭博社,他的機構無意增持股份。考慮到幾天前SVB已經破產,這引發了恐慌。

擁有167年歷史的瑞士信貸發布年度財務報告,承認其財務報告存在「重大缺陷」,並補充說未能充分識別其財務報表的潛在風險。


瑞士信貸的破產風聲早已傳遍,自2014年以來股價高點已下跌94%,一連串的風險控管與經營決策不當,導致這間銀行的經營存在許多問題,虧損連連。以下為近年的瑞信發生的事件:

2014年:瑞士信貸承認其非法允許一些美國客戶逃稅的聯邦指控。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該銀行共向聯邦政府和紐約金融監管機構支付了26億美元。

2019年:瑞幸咖啡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的會計醜聞損害了該銀行的聲譽。

2020年:瑞士信貸首席執行官Tidjane Thiam,在涉及銀行高層官員的兩起備受矚目的間諜醜聞後辭職。

2021年:美國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的倒閉,使瑞士信貸損失了55億美元。後來一項獨立的外部調查發現,瑞士信貸允許Archegos Capital承擔「貪婪的」和「可能是災難性的」風險。

2022年:該銀行受到社交媒體猜測其瀕臨倒閉的打擊,導致客戶撤資數十億美元。
瑞士信貸的衰敗為信譽的破產,金融的基礎本質就是彼此間的信任建立,一旦在風險控管與內部爆發不當地管理醜聞後,基本上很難持續經營。

矽谷銀行與瑞士信貸》從這兩起事件,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銀行擠兌倒閉,讓我想起了羅伯特‧布魯納(Robert Bruner)和肖恩‧卡爾(Sean Carr)合著的舊書《1907完美風暴》

這本書對歷史上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金融擠兌危機做出最精彩的描述。如果1907年的恐慌沒有被幾十年後的大蕭條所掩蓋,它可能會更加被人所知。

當時銀行擠兌事件後續恐慌了15個月,GDP估計下降了30%(甚至超過大蕭條時期),商品價格暴跌,破產潮激增,股市下跌了50%,失業率從2.8%升至8%。

大家已對金融體系完全消失信任了,僅1907年10月和11月,就有25家銀行和17家信託公司破產,當時的中央銀行不像今天如此完善,最終是靠約翰·摩根(John Morgan,即為J·P Morgan的創辦人)或多或少地單槍匹馬地拯救了美國銀行體系。

銀行擠兌本身就是信心和信任的喪失,但由於涉及心理因素,它們很難解釋。

兩位經濟學家試圖解釋銀行擠兌發生的原因,並得出結論認為它們是「隨機的」。一旦儲戶擔心金融衝擊會導致長時間清算,就會開始大量提取資金。

有一個很荒唐的香港銀行擠兌故事,是由於一家糕點店前排起了長長隊伍,而這家糕點店恰好就在一間銀行旁邊。人們認為排隊隊伍是儲戶正在將他們的錢從銀行取走,消息迅速傳開,很快銀行擠兌就開始了。

現今是到處都可以領錢的時代,網路、ATM或是銀行臨櫃滿街,即使「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誰都承受不起恐慌心理帶來的擠兌危機。

存股重壓金融股,會有什麽風險?

台灣瘋狂鼓吹「存金融股」,從今年的幾起大型企業破產與倒閉就知道,經濟週期循環起起落落,你的「存股」最終變成「存骨」。金融股的風險比你想像大多了,金融機構槓桿高,利率波動,流動性起伏,政策不確定性,再再都是風險。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投資時切忌單押在一家公司或一種產業上,而是需要將風險分散在多元產業或地理區域間,以實現風險分散。長期「投資」指數型ETF,承擔系統的波動風險,長期必然有好的投資成效。

延伸閱讀
SVB倒閉、市場人心惶惶,投資老手:選高現金殖利率股進可攻、退可守
歷經疫情、2022年熊市洗禮,現在適合新手進場投資嗎?5個新手投資必懂的重點
0056、00878、00900…高股息ETF正夯,該跟風追買嗎?5大優缺點總整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