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在家庭理財的過程中,除了股票、期權這塊,我們常聽到有人賠大錢倒下之外,讓一個家庭破碎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房貸」。
升息的循環啟動了,有不少人很憂心,也有很多人老神在在。大家都想問一個問題:「這樣升息下去還有幾次?難免會擔憂是否連房貸都繳不出來?」當然,空手正在等待購屋成家的人,也期盼著是否有降價空間,甚至大跌,如果可以買到便宜些的房子,那當然好。
睽違10年半的利率調整,大家會去探討是正面還是負面,這十分正常,這時更關鍵的,應該是本身的「償債能力」。舉例來說,我們知道一間台北三房兩廳兩衛帶車位的電梯社區,中古屋就要2,500萬元以上,甚至3,000萬元。
假如以3,000萬元來說,貸款8成,大約是2,400萬元,30年期本息平均攤還,利率以1.56%計算的話(升息後),那每個月就是要還8萬3,500元左右——看起來當然是個沉重的負擔,未來如果繼續升息2碼,那數字就會更驚人。
不過大多數人能夠購買的房價區間,還是比較低一些的,落在1,000萬元以內的最多,甚至700萬元~800萬元的區間帶也是常見的,因此升息1碼或2碼打擊最大的往往是這個族群。
讀者也許不明白,會問:「這貸款金額少了這麼多?升息應該對這族群更沒影響才是,難道不是這樣嗎?」
升息對高收入族群影響小,卻可能壓垮小資族
其實能購買3,000萬元以上房子的人,往往家庭年收入都是不錯的,生活水平也會拉比較高,常見的就是車子買比較好、吃喝比較好、旅遊次數比較多、用的東西也比較貴等等;當每月房貸金額上升的時候,台灣人勤儉的個性本質就會出現,隨便減少一趟旅行、少吃一頓高級餐廳,那金額就擠出來了,不成問題(當然,四處抱怨幾句生活很難過也很常見)。
但原本償債能力就比較脆弱的族群,家庭每月收入較低,卻因為成家購屋的壓力,「硬去買了」不適宜的房子,每個月房貸加個幾千元,那真的就壓力很大,所以升息政策影響最大的,反而是月收入4萬元以下的小資族,當初可能為了成家、長輩的壓力,頭期款湊不出來還要去信貸,利率較高也拼了,每個月的薪水有60%都在繳房貸,那真的就是在走鋼索,太危險了。
昨天認識的一位同學,是個銀行放貸主管,他也是看法一致:當連續升息時,影響最大的不是高資產人士,而是這些小資夫妻們,因此一定要謹慎看待理財這件事情。
買什麼房是學問,量力而為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買股票,長期來說報酬率確實不錯,但融資去買投機股,這就是走鋼索,即便借錢買的是績優股,可能也會扛不住多頭的回檔壓力。
買指數型ETF也是很好的投資,可是定額定額做不到,低點該扣款時卻改為停止扣款,那時間放再久,其實也不會有什麼出色的報酬。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全球股市崩跌,中概股恐下市美股,600萬變100萬心好痛!備好3個救生圈,避免資產腰斬
因名下擁有價值2000多萬公寓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理財達人:善用「以房養老」,就不會窮得只剩下房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