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名下擁有價值2000多萬公寓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理財達人:善用「以房養老」,就不會窮得只剩下房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因名下擁有價值2000多萬公寓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理財達人:善用「以房養老」,就不會窮得只剩下房

以前印象中有處理過這樣的讀者狀況,原本覺得這應該不會是問題,不過似乎也不少都市人有這樣的情形,或許可以分享給專欄讀者閱讀。

通常大概是這樣的,爺奶輩年紀也約90歲了,住台北,但是4個孩子。以前那年代也沒什麼特別,生4個、5個算很常見。不過大伯、姑姑、自己父親、叔叔也陸續60歲以上,有的長輩可能是中年失業,有的去中國做生意失敗後回台,自己父親雖然是狀況比較好的,但也就是個安穩領固定薪水的小公務人員,並不是什麼大官。姑姑離婚了回來找奶奶住,當年唯一的孩子撫養權被先生拿走了。

總之,這些長輩們有的身體也陸續有了慢性病,醫療開銷漸增,加上手上並不寬裕,打零工的打零工,能當幫傭的就去賺一點,要申請低收入戶補助是無法的,因為奶奶名下確實有這間價值2,000多萬元的公寓。那這時候「窮得只剩下房」怎麼辦?

這樣的案例出現在我們社會周遭,但其實更慘的大有人在,「窮得只剩下房」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至少」還有房。

有不少家庭的長輩到了60幾歲、70幾歲還在租屋,他們的孩子就要為了這個每個月的現金支出而煩惱,上述的案例,其中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賣掉房子後,換到外縣市住同等大小,或較小的房子,手上多出來的現金就能拿來運用,自然就會寬裕許多。

這是住在都會區家庭的好處,由於物價上漲,土地價格也上揚,房產就是普通人一生最大的一筆財產,問他們這些案例的主人翁:「為什麼不賣掉這麼做就好?搬到其他地方住這麼難嗎?」

是的,年輕人或許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但不可忽略了年長者的內心感受,可能熟悉的老鄰居、熟悉的麵店老闆、便當店老婆婆等等,對於90歲的奶奶、爺爺來說,賣掉住了50年或60年的房子,這是很困難的決定,甚至這間是更之前的祖先所重建留下,這就涉及到情感的問題,而非單純理財了。

是的,房子很舊了,維修費也拿不出來,裡面的雜物也多到滿出來了,但長輩們如果還是住在那個環境裡面,卻手上就是沒錢了,那怎麼辦?往往這問題會拖到最年長的長者離世,之後分財產,問題才會解決。不過到了分遺產的那一刻,可能又衍生了新的問題,做人還真是難。

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以房養老,長輩身上有點現金也比較有尊嚴,而這些父執輩們將來如果要過戶分房產,也必須先將銀行的貸款償還才能過戶,年輕時會覺得錢很重要,不管是談戀愛或是創業都一樣;到了中年要養家活口,對錢的需求感受更深,直到了晚年,又發現到有錢才有尊嚴。

以房養老偏偏又卡到另一個陳舊的觀念,那就是上代人或上上代人往往停留在「跟銀行借錢就是不好」。那這樣子就是全家繼續窩在那個環境中苦撐著,真的一念人間、一念地獄。

富人有富人的理財煩惱,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現金不足煩惱,都已經到了70歲、80歲的年紀,真的要想開一些,讓自己生活好過。不要年老時,縮衣節食躲在黑暗的客廳,為了省電費不開燈、為了省水費不好好洗澡;為了省飯錢總是吃隔夜飯菜或罐頭、為了省交際費都不外出交交朋友。過了65歲,一定要謹記這些事情。

看到許多富人家庭往往過了退休年紀愈活愈精彩,前幾天去做蒸氣室烤箱,2位老人家述說著半馬、鐵人3項什麼的。我好奇問了他們年齡,一位75歲、另一位74歲。這種事在健身房或運動中心司空見慣,原來貧富差距不只是資產的差距,連健康也是M型化的差距。我跟那2位長者笑著說:「現在我連3,000公尺都沒把握跑得完。」他們是這麼說的:「當你年紀到了,知道身體要來找你復仇的時候,你就開始養成習慣天天運動了。」

這句想來真有深意,也對,40歲前你操身體;40歲後身體操你。我想大概就這個意思了。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以前印象中有處理過這樣的讀者狀況…


延伸學習

沒房貸壓力、孩子也大了,60多歲卻還不敢退休?「我3年買進賣出過300多檔股票,卻賠掉500萬」
他把數十萬學費攤在桌上「不想讀書就出社會工作,不要浪費我的血汗錢…」有錢人這樣教小孩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