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底氣、再談大器!沒有健全的資產負債表,就不會有良好的損益表

從事金融證券業超過15年,合格證券分析師,現於CMoney全曜財經擔任顧問、財經主筆,並且是證基會以及中正社區大學講師。 投資首重總體經濟的多空循環,並結合基本面選股與技術面操作;認為「擇機入市」才是股市投資的獲利法門。著有《相信我,你的錢賺不完》、《台股股民曆》。

部落格:老摸與蛙董的面面
臉書粉絲專頁:跟著我擇機入市

先有底氣、再談大器!沒有健全的資產負債表,就不會有良好的損益表

被批評不夠大器

昨天跟朋友聊天,聊到做人要不要大器這一件事情。因為他覺得我在花錢上,有時候太過小心,也覺得他的老闆在購買公司房產之時,太過保守。對於這些看法,我自覺沒有什麼值得去回應的,我只是聯想到我這幾年都在看公司,都在研究公司整併或者是公司收購相關的事宜,這跟一個人該不該大器或是出手擺闊有一些關聯,我心裡面有一點感觸想跟大家分享。

公司整併最常遇到的3種情況

在公司購併的過程當中,其實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對買方來說,想要購買的這一家公司,它的體質如何將是決定他出價的關鍵。因為對於賣方來說,總是強調自己的公司有多好有多好,可是,不管你如何講得天花亂墜,財報拿出來看就什麼話都不用多說了,以下3種是我最常遭遇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1種》毛利率低,費用卻很高
最常碰到的是有些公司把自己說得很好,結果財務報表打開來看,在損益表上面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不太高,甚至有一些毛利率還是負的。另外,有一些雖然有毛利率,可是費用比例卻很高(尤其是人事薪資),導致有很大的營收但是卻沒有實質的獲利進來。這種公司在經營上面存在著很大的不效率,而這個是「獲利能力」的問題。

第2種》有形及隱形的地雷很多
有一些公司出售方出了一個相對低的價格,而買方覺得這個價格很便宜,也就沒有多想,輕易的就入手了。結果沒有想到財務報表裡面的地雷頻頻,例如:應收帳款過多、庫存無法銷售…等等,這些都還算是小事,利用會計帳上直接打銷庫存,或是提列備抵呆帳,都是屬於長痛不如短痛的做法。

但最怕的是有一些隱形的地雷,譬如說經營階層對外的債務,或者是上市櫃公司經營階曾對於股東的訴訟,這些都是可能造成讓購併的買方卻步的一個原因,因為把上面這些問題解決所花費的金錢,跟一開始買公司付出的錢加總起來,搞不好比買一家乾淨的公司還要貴。

第3種》外表平平但內在讓人放心
有些公司或許他的營收數字沒有很漂亮,也只有少少的現金的流入,或者是現金流出也沒有很多。也許是一個單純的生意,但是卻穩定的經營跟獲利。也許公司的營收不大,但費用的支出也相對少。類似這樣子的公司,反而有比較好的賣相,原因是這一種穩健經營的公司,通常他不太會舉債。

在它的資產負債表上負債比率相對低,沒有什麼庫存,也沒有多餘的應收帳款,甚至帳上的現金還不少,這個是最加分的。所以當我們碰到這一類的公司,真可謂是「極品」,類似這樣子的公司,除了公司原有的資產之外,對於購併的買方而言,買下這家公司之後,不太需要花太多的時間、精力或者是成本進行整理,這也是對於購併的買方願意出相對高價的一大誘因。

先有底氣,再談大器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認為:「這個跟做人大不大器有什麼關係」。其實兩者的邏輯是很類似的。

在我們討論購併的時候,今天如果被收購方的資產相當的豐厚,即便是他在營收的表現上沒有這麼的強勁,或者是沒有出色的表現,但是他現金流入是正的,帳上的資產遠遠超過於帳上的負債,而且每股淨值很高,他最後出售的價格也一定往往會高於原本買方出的價格。

可是,如果沒有健全的資產負債表,是不可能會有良好的損益表,也更不可能會有漂亮的現金流量表。因此一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就是這家公司的「底氣」;一家公司的損益表,就是這家公司的「能力」,一家公司的現金流量表,就是這家公司的「大器」。

所以最後我想要跟我那位朋友說的是,雖然一個人的能力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底氣,哪可能跟人家談什麼大器?就算是有了底氣,要不要大器也是個人的選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