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海嘯席捲全球,患者家人該如何自處?利用4行動,破除對失智的恐懼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失智海嘯席捲全球,患者家人該如何自處?利用4行動,破除對失智的恐懼

「剛從爸媽家回到自己的家,看到讀大二的兒子忙著打電動,高二女兒躲在房間聽音樂還手舞足蹈,我差點氣炸,陪著媽媽照顧失智爸爸說多累就有多累,但回到家卻沒人安慰、沒人關心,更甭提有人幫忙做家事了。至於老公呢?他根本還在公司加班沒回來…。」

以上是許多現代家庭的寫照,當長壽老人逐日增多,失智海嘯也逐漸席捲世界各地。以台灣來說,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中,每12人中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則是每5人之中有1人失智。坊間不少書籍、電影以此為題材,就是希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預防。

隨著失智症病情發展,患者會逐漸出現性情大變、行為反常和生活能力退化等症狀,往往會在家中製造許多問題。當長輩和失智失能對抗之際, 晚一輩的兒女(大約40歲~60歲),或晚兩輩的孫兒女(大約20歲~40歲),也很難置身事外。

患者家人切身體會到失智症對患者、對家庭帶來的巨變,潛意識裡或多或少會擔憂病魔找上自己;家族中有人失智,也會因為看到親戚談及失智時,多半是愁眉不展、唉聲嘆氣的,很少是泰然自若、平心靜氣的,而感受到失智症的可怕;就算周遭沒有失智案例,也會不斷從各大媒體接收到失智症盛行率、病徵的訊息,以及照顧者因不堪照護上、經濟上的壓力而走上絕路的新聞,因而跟著捲入對失智的集體潛意識恐懼裡。

有句話說得極好,「知識可以破除迷思,行動可以治癒恐懼。」若要保護兒孫不受集體潛意識的影響,及早讓他們認識失智症防治之道或參與患者照料工作才是上策。

把困境變成人生的禮物

在我帶領的成長團體中,有位學員彩霞分享了她照顧失智老公的經驗,非常值得大家參考。

彩霞每2週會召開1次家庭會議,邀請2個兒子、2個媳婦和大大小小的孫子聚集在家裡客廳。會議開始,她會先感謝大家給她的支持,並說明老公的最新狀態,然後提出自己所需的協助,請家人協調出可提供的時間和能力。

有一回,5歲的小孫女跑過來抱住她,並且說:「阿嬤,小時候阿公好疼我,現在謝謝阿嬤幫我疼阿公哦!」

並沒有人教小孫女如此表達,可能小女孩看到大人們積極地、自發地關心阿公,她多少有些感覺了。

彩霞還說:「老公失智又住院,雖然造成很多不便,但看到大家樂於參與和關心,我再辛苦也值得了。」

彩霞就是以「行動」破解集體潛意識恐懼的最佳範例,她發現大兒子開始注意飲食要少油少鹽,二媳婦也常帶著孩子到醫院探望阿公,14歲長孫在假日還會陪阿公聊天說笑。

「我老公好像神遊到另一個國度了,只會傻笑,但至少全家沒有1個人是閃躲的。」

這是多麼美好的生命體驗啊 !全家一起陪伴長輩對抗失智、面對失智、接受失智。

4行動,破除對失智的恐懼

過去,照顧失智長輩的重責大任往往落到女人身上,不是老婆、媳婦就是女兒。然而,要一個人一肩挑起如此重擔,遲早會身心俱疲,也讓全家失去學習面對變故、承擔責任、風險管理…等的好機會。

讓兒孫躲得遠遠的,這樣反而令他們失去了淬鍊人生智慧的機會。如果你是失智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可從以下4個方向引導家人參與:

1.請求分擔家務:比方說,你可以告訴家人,你從醫院回到家,希望馬上就有熱飯熱菜可以吃,不必再拖著疲累的身體下廚做飯;或者,你可以請家人幫忙洗碗、洗衣、掃地拖地,這些是連年紀幼小的孩子也做得到的簡單家務,讓家人分擔你的壓力,他們也能從中學習體貼和負責。

2.一起討論失智資訊:可和家人共同探討最新的醫療資訊、最人性化的照料方式、社區失智長者的日托趨勢等,讓大家一起關注失智議題和患者的照護計畫。

3.表達內心的失落:照料失智患者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患者退化速度快,有的還會疑神疑鬼、大聲怒罵,時常令照顧者深感挫折。這種失落感可以讓兒孫知道,不要隱瞞,讓大家學習體諒而不是自顧自的。

4.突破生老病死的盲點:讓兒孫帶著感恩的心情,明白當年失智長輩對這個家庭的貢獻,也明瞭生老病死的必然性,而能更加珍惜此時此刻身心健康的幸福。

總之,關於失智患者的照顧,大人愈是封閉,愈是不交流,兒孫愈會覺得「不關我的事」;若能提早讓他們為患者盡點心力,他們對失智症自然會減輕恐懼,進而懂得妥善規畫「活得久,活得好」的老後人生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