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
市面上一堆勵志書告訴我們人生該怎麼過,低迷的經濟與扭曲的社會氛圍,搞得好像若不這樣做會被打入「人生失敗組」一樣。翻開《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書的第1頁,就列出滿滿的「人生待辦事項」,看到時不覺笑了出來,原來我也是一般人罷了。但作者pha透過2句話點醒我們:
「別傻了!逼自己變成別人,你又不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放棄吧!承認自己辦不到,不去強迫自己跟別人一樣!」
是否感受到被擊中那曾閃過的想法?其實「不做」比「做」還難,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作者希望我們「不要」做哪些事吧!
1.環境需要改變:物質
「深呼吸的訣竅,在於先將體內的廢氣完全吐盡。」網路的行銷誘惑導致物質欲望的加速生成,讓屋內的東西愈買愈多而無法自拔。但實際上卻僅有固定的那幾樣常使用罷了,既然如此,是否每樣東西都需「天長地久」(買斷)?或許可改成「曾經擁有」(租借)即可?
作者提醒別過度沉溺於物質生活,至於「偶爾揮霍金錢是件快樂的事」,作者認為這是「平常消費習慣的金額」與「偶爾揮霍的金額」差距的問題。書中舉個例子,若平常購物習慣買1,000元左右的東西,偶爾買個1萬元的物品就會感到開心;但若平常習慣購買1萬元的東西,偶爾可能就需購買10萬元的東西才能有開心的感覺。欲望與金額隨著堆疊逐漸放大,導致最後財務潰堤。
「為了賺錢而工作,一旦累積了工作壓力,再花錢來消除壓力。」作者點出了上班族看似習以為常的行為,卻存在著矛盾的邏輯。而此,不過又回到物質欲望的核心問題,只要降低欲望,或許就能同步降低因高壓工作而影響身體的風險。
看似能有效提升自我的「閱讀」這件事而言,作者建議可透過圖書館借閱(免費)、二手書商購買(便宜),以代替購書,或許雖然多了時間成本,但卻省了金錢支出。畢竟買書的成本並不僅止於那一本書而已,還有藏書的書櫃成本、空間成本,未來甚至還加上心理負擔成本(每本書感覺都可能再翻閱,捨不得丟)。其實,很多非生活必需品都有類似的上述問題,若知道未來某一天對物品會出現斷、捨、離的糾結,不如「曾經擁有」即可!
2.環境需要改變:心理
我們常會因某個想法而鑽牛角尖,為了避免因認知或想法產生偏差,而在腦內不停打轉,作者建議可將想法「寫下來」,很多時候一旦將「想法」寫成「文字」後再重新閱讀,可去除腦中「扭曲的認知」,也可讓思緒變得積極一些。因此建議透過寫日記或是寫部落格,定期修正自己的想法。書中提到一個典型的例子──為愛所困,有戀愛煩惱的當事人,總覺得自己遇到的一切非常的戲劇化,但在外人眼中,卻只是屢見不鮮的單純小事。透過文字檢視自己的想法、聽聽幾個朋友的想法,較能有效解除自己的疑惑或煩惱。
無論是感情或是生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過去,往往僅是回憶,但並非能沿用至今。作者提到不要執著於過去,若一件事在努力過後卻無法預見成功,就勇敢放掉,別再耗費無謂的成本。這需要勇氣,卻也是讓我們能成長的關鍵。有趣的是,成功,也要有勇氣放棄!作者解釋,若一件事情在辛苦奮鬥後挑戰成功,也不該因此自滿,否則容易因成功的光環而迷思自我,甚至是背負著更大的壓力,試著放下,找回自我才能活得自在!
這年代需任何資料皆可透過網路查閱,但如何將得到的資訊加以活用,書中建議可將所蒐集到的資訊寫成給別人看的文章,一方面透過分享可傳遞給更多的人,另方面在撰寫文章的過程中,藉由思考能讓資訊內化成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為了賺錢、為了對社會有貢獻等有目的性的寫作動機較無法持久,作者建議「以自己的步調做想做的事」、「敞開心胸,沒有保留」等「非目的性」的寫作,才有機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
「行動」加以調整
知名程式設計師拉里.沃爾(Larry Wall)曾說:「怠惰、性急、傲慢,是程式設計師的3大美德。這是因為懶惰的人不喜歡工作,所以反而會認真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往往也能發想出一些有創意的工作模式。有時逆向思考及操作,反而能找到解答。
勤奮工作,這其中隱含著許多問題。首先,這動作可能是「不想回家,所以留在公司加班」,也可能是「不知道該做什麼好,所以休假時也只會工作」。作者提到人生並非為了工作而存在,工作不過是用來充實人生的一種手段。其次,在認真工作的當下,需警覺身體是否過於疲累而發出警訊,休息、甚至是睡眠等,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若因工作而影響身體狀況,甚至造成一輩子的傷害,那就划不來了。
由於社群媒體的發達,大家習慣公開個人的日常生活以昭告天下,這也沒什麼不好,畢竟透過網路可拉近因無法碰面所產生的距離感。但時間久了,大部分的人似乎都習慣僅將「美好的一面」呈現在網路上,「脆弱的一面」僅能自己吞下的奇怪人際關係壓力。作者想說的是,在工作上偶爾偷懶或是休息,也不是什麼壞事,沒必要在眾人面前「裝認真」,畢竟工作和生活都是為了自己,不要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要因他人的價值觀讓我們被批評的一無是處。
職場上常遇到一種人,什麼事都「自己一個人完成」,美其名是工作能力好。但作者認為這其實卻是得了「自己做比較快」的病,過度完美主義加上不信任他人所出現的舉動。嘗試尋求他人協助,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上所交付的事情,除了較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能讓彼此了解工作上的專長,讓未來有更多的合作機會。作者提醒在尋求他人協助時,需留意以下3點:
1.保持低姿態!
2.接受他人協助,務必道謝!
3.當他人尋求我們協助時,大方接受!
生活,不該嚴肅分為平日和週末假日。週休2日的上班族,很多並不知道平日的白天,自己居住的街道呈現什麼樣的氛圍。這是作者本身在辭去朝九晚五的工作後所體會到平日的「好處」,例如平日出遊較為便宜,也不需人擠人等,假日反而會窩在家中。而一般上班族可嘗試體驗在平日休假所帶來的好處,同時也須摒除「公司不能沒有我」的偉大想法,進而讓公司訂立「有員工請假」時的團隊運作該如何調整。
經營顧問大前研一曾說過,要改變自己只有3種方式:
1.改變時間的分配方式。
2.改變居住場所。
3.改變來往的人。
供各位讀者參考。
「觀念」得以修正
曾幾何時,「責任制」成了職場的標準配備,看似拿掉了上下班的時間限制,但生活卻被無止境的工作壓力給限制。漸漸地,整個人生似乎都需扛著「責任」而過活,從客觀的「自我檢討」轉變成主觀的「自責」,當不愉快的事情多了,悲觀的情緒也就跟著頻繁的找上門了!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論述:「一件事情的結束,自己應該負起一半的責任,剩下的一半則不是個人能力所能影響」的想法,既不會對自己太過寬鬆(推卸責任),也不會對自己太過嚴厲(過於自責),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簡單說,或許就是別想太多、太深吧!
反之,一件事情的成功,也無須自滿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相信其中也有機緣、運氣的成份存在。作者提醒:
成功,只是偶然的時運亨通,僅記心存感激。
失敗,只是偶然的時運不濟,一切情非得已。
若大家都能這樣想,或許人生能較為輕鬆。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是我們常聽到的負面話語,但作者卻認為既然換了位置,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想法及做法當然會跟著有所不同。否則若無論處在哪個位置想法都一樣,可能就會是一場災難吧!既然如此,試著接納不同的意見,試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很多溝通會變得容易。
與社會脫節、缺乏人際互動,是件危險的事,但找到談得來的人,卻也不是容易的事。網路的發達,看似讓交友變得容易,但許多其實都是點頭之交,當線上聊完關上電腦後,卻更顯孤寂。書中建議可嘗試從興趣中找到同溫層的朋友,畢竟有著相同的興趣,也就不用擔心沒有話題。而網路上比較著彼此的交友數量,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據統計,讓人類感到安心、協調的交往關係,大約僅150人左右,嘗試著維繫這一小群朋友,生活就能豐富許多。未來若遇到困難,思緒打結感到無助時,千萬別壓抑忍耐,試著向志同道合的朋友傾訴、大哭,都是能舒緩壓力的好方法。畢竟,我們是人,也都有情緒需要發洩。
「人生」變得輕鬆
縱使一群人在餐廳裡聚會,卻依舊滑著手機,甚至會透過網路與鄰座的朋友聊天。在長輩眼中的不禮貌行為,卻是這世代的人際互動模式。作者認為由於網路的發達,讓許多人無法自然與人面對面的互動,才會出現在聚會時持續使用手機,待有興趣的話題出現時再搭腔,未嘗不是個避免尷尬的做法。看似牽強的理由,但作者發現其實過去在社會上之所以會有「霸凌」的行為,都是發生在封閉的人際關係中,例如:家族成員或是宗教集會。因此透過網路模式所建構的開放性人際互動,可有效降低被霸凌的發生。
或許你會說現今社會不也常見到「網路霸凌」嗎?的確,因為上網者大多是匿名,任意留言攻擊他人的評論也時有所聞。作者建議,在網路的世界中,沒有必要認真看待陌生人的意見,也不可能去回應所有人的意見。只要設想這些留下偏激言論的網友,可能遭遇到人生的挫折,需要一些發洩的管道,才會有這樣的行為吧!
許多勵志書籍都會要求「目標設定」,有了目標也才有方向,接著才會有執行的動力。但是,若執行每一件事都存在著目的性,若遭遇挫折而無法達成,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壓力,時間久了或失敗的次數多了,難免會開始質疑自己,甚至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作者建議,試著享受過程帶來的樂趣,不要過於計較是否有實質的幫助,才是健全的心態。此外,在每件事情的執行過程中,一旦覺得「好像有點不對勁」,或是覺得與當初所想像的不同,應盡早抽身,避免落入「沉沒成本」,捨不得過去所花費的時間與精神,要有隨時能「停損」的勇氣。
最後,作者提醒各位讀者在工作之餘,盡可能找出「想做的事」當作興趣,讓未來離開職場甚至是退休之後不至於沒事做,千萬別被目前的工作給綁架了!
看完這本書,其實與一直以來大環境所要求的「積極人生」有很大的衝突,但換個角度想,很多時候若可因觀念的調整而可停下腳步喘一口氣,說不定會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調整思維,就能改變行為,生活,也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本文獲「理財+1課」授權轉載,原文:【閱讀時光】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
作者簡介_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