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分享的話題好淺──「量入為出」,但其實又可以好深入。「量入為出」就代表「花費比收入少」,即「live below your means」,兩者對等嗎?若大家有看《富爸爸》一書,會知道作者極不贊成「live below your means」,是否反過來解讀為「花費大於收入」?這樣理財可行嗎?
數年前曾與網友作過討論(詳見〈理財概念的思辯(一)〉),這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實在難以表達。想帶出的理念是,別以收入去限制自己的思維,但這並非贊成「花費大於收入」的說法。
好比營運一家公司時「開源」與「節流」的想法。一般來說,公司應該要有雄圖大計,作為開源之舉,公司開支都需要有成本效益。公司內的財務總監負責管着財務,把公司的計畫交給他們看看,讓他們評估公司財務能否應付,有需要時甚至要融資。
然而,凡事「量入為出」,就像是找個財務總監去管理一家公司,他們多是會計底子的,不少會計底子的公司大老闆,一上任就縮減公司開支,裁員瘦身,用節流的方法去交業績。這個操作有個壞處,就是把公司愈做愈細。當然,實際情況更複雜,要按不同市況作開源或節流的決定,尤其若風險值不高,縮一縮也無妨。
個人財務大概也有類似思維,「量入為出」是需要的,這是財務總監管好公司現金的思維,但以財務總監的思維去搞個人財務,就變成「live below your means」。可以的話,應多想開源,開源時有機會需要開支,再想辦法。
舉個簡單例子,你可能於工作以外發展一門興趣,更有機會把該興趣化成收入。例如你喜歡攝影,不妨多拍些漂亮的照片,成為攝影專家,參加攝影比賽,甚至做攝影KOL(網紅),開班分享攝影心得,開網購或實體店賣攝影器材等,認真發展一下,別只局限於手持一部單鏡反光機假日拍照自娛。想得遠一些,每個步驟可能有額外開支,那些支出是否不值得花呢?
那就是富爸爸推動的一種思維,有點生意人的頭腦吧!若只看著固有收入去想支出,那就故步自封了。但當然不是要把支出增加至大於收入,財務總監的量入為出仍是重要的,別為興趣搞到一屁股債。
再進一步,其實看著收入來花錢還有一個問題,不少人會讓收入影響了支出。香港人很容易跌入收支陷阱,就是收入高一點,支出就會大一點。例如加薪後,就會換車、換樓、多去旅行等,總會令自己剛好花掉大多收入,即倒過頭來說,因為收入多了而花多了。
要跳出這陷阱,可做心態調整。假如今天你月入3萬元(假設3萬元算能生活安好,若收入太低而生活也成問題的,就另作別論),消費大致有一個模式,幻想下若月入跳升至30萬元,你能維持著差不多的消費模式嗎?若生活安定下來,過了「不惑之年」,收入超過日常生活所需部分,收入多寡不應太影響消費模式。或許,投資模式則會改變一點吧!
聽聞大劉以前喜歡開party,有很多紅酒。後來年紀大了,紅酒多是送禮,始終一個人,再有錢於生活上無太大分別,犧牲太多去追求超高收入,值得想想「性價比」的問題。
由量入為出,說到開源節流,再說到調整生活支出心態,整套理念與財務自由有很大關係,不只更容易達至財務自由,更能找到好心境,因物欲是令人不滿足的原因,搞不好,即使財務自由也終日不安樂。
本文獲「取之有道」授權轉載,原文:「量入為出」怎理解?
作者簡介_止凡
土生土長香港人,草根出身,普通打工仔,並非金融財經界人士,閒時在個人網誌分享有關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相關知識,不談投資貼士,不追逐市場,網誌瀏覽量數以百萬計。曾舉辦投資工作坊,接受多個媒體邀請作訪問、講座等,現為財經雜誌專欄作家,出版多本財經著作,包括《取之有道》、《積財有技》、《財商有價》、《財富未來》。
網誌:cpleung826.blogspot.com
fb page:facebook.com/cpleung826
雪球:https://xueqiu.com/cpleung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