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釀「搶人大戰」!華爾街沒料到Google使出這招...祭高薪仍搶輸人才

科技財經、金融訊息一手掌握,走在投資的最前端。

網站:https://finance.technews.tw/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fortunetimes/

來源:Flickr/Roman Boed CC BY 2.0
圖片放大

在金融危機發生後,華爾街和大型銀行受到了許多抨擊,這也造成人才流向開始出現了轉變,人資和商學商學院顧問向 CNN 透露,即使祭出高額薪酬,華爾街不再成為年輕人的首要選擇目標,菁英商業人才開始加速向矽谷流動。

根據管理研究所入學委員會(GMAC)資料顯示,2008 年時約有 20% 的商學院畢業生進入金融產業、12% 選擇從事科技工作,而在近期的年度調查中,則約有 13% 從事金融、17% 走入了科技產業。

在密西根羅斯商學院(Michigan Ross)職業發展辦公室行政主任 Heather Byrne 看來,金融危機帶來了一種宣洩式的體驗,在殘骸中,商學院學生和畢業生都有機會重新審視了未來的職業方向。

「這讓人們有更強的動力去驅動自己,基於真正想做的事去做出決定。業界變化是如此快速,如果真的要崩塌且燒毀,你最好還是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金融危機後,政府開始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力道,遏制高層主管領取過高薪資,許多科技公司也在這段期間逐漸興起,包含亞馬遜、Google、Facebook、Netflix 和微軟在內的大廠,都齊聲向頂尖人才呼喚:加入我們,改變世界。

無論是何種時代,人們都想要找到目的和意義,而替更大、更有機會產生影響力的平台工作自然是最好的途徑。

華爾街過去曾是商學院畢業生的首選。(Source:shutterstock)
圖片放大

從媒體工作室到協助開發自駕車,科技產業提供了畢業生更多的職業選擇,這些新人在公司內、外都有著許多選擇機會,而在傳統的銀行業中,畢業生得面臨的卻是銀行引進自動化是否會對長遠職涯造成影響的擔憂。

包含 Google 在內,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都在高等教育鄰近地區廣設辦事處,讓畢業生能在離校後直接前往,除此以外,它們也為國際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在有專業內部人員協助下,相關簽證申請手續也能更好得到處理。

當然,華爾街能夠提供的高薪仍然是巨大的誘惑,但科技產業已經縮小了差距。

根據統計,哈佛商學院 2017 年畢業生進入銀行和貿易工作的基本薪資中位數為約 12.5 萬美元、簽約金為 5 萬美元,而在科技業中,商學院畢業生的基本薪資中位數為 12 萬美元、簽約金為 3 萬美元。

相較起持續成長的科技產業,銀行產業的規模較金融危機前縮減許多,市調機構 Coalition 指出,自 2009~2017 年為止,美國 12 家最大銀行的年度投資業務收入約下降了三分之一,大約是 1,500 億美元。

除了薪資、發展性,科技業提供給商學院畢業生的,還有幾乎可說是迄今為止面對到的最好工作條件。

在華爾街,公司結構更為嚴謹,與科技產業的靈活和創新度相比,幾乎就像是生活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更別提每周長達 80~100 小時的「血汗」文化。

一些大型銀行已經開始意識到這點,像是高盛的下一任執行長 David Solomon 便已經公開承諾,要打造一個更友善、更溫和的華爾街。

「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必須營造一種氣氛;人們可以努力工作,但同時也有機會去『過生活』,在辛苦之餘還能在所有方面保持平衡。」

然而儘管部分銀行正在努力縮減週末加班時數,這些小型調整仍無法對科技公司可以呈現的生活品質構成威脅,正如同許多人所知道的那樣,Google 有著免費使用的健身房、食物和交通工具,而在銀行,可能只會有噴泉和咖啡。

除此之外,華爾街銀行的工作往往意味著西裝筆挺,而在科技產業…看看那些大廠們的發表會吧!除了業務部門,你幾乎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穿襯衫打領帶的穿著。

雖然 Facebook、Twitter 這些社群媒體正在面臨排山倒海的隱私數據審查,但過去從高盛轉任至 Google 的財務 Peter Coats 認為,這些關注壓力並不會影響到新人求職的喜好,「我不認為這是什麼美夢幻滅。」

After the crisis, Silicon Valley overtook Wall Street as the place to be

本文獲「財經新報」授權轉載,原文: CNN:矽谷取代華爾街,成為商學院畢業生首選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