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投資部位全賣出...2天後又買進同樣標的!從業績總拿第一的理專,看買基金老是賠錢的真相

作者擁有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公益/私益信託設立諮詢,及在企業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聯絡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s://ifacfp.com/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投資 股市 股票 基金 債券 上漲 賺錢  現金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很少會有新聞是上報後,金管會馬上跳出來澄清說媒體寫錯了,起因是3月29日的這篇報導:銀行少200億哭哭!顧立雄拍板 銀行賣基金不收手續費。它說:基金投資人有福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28日召集銀行、投信業者拍板定案,未來銀行銷售基金不得再收取銷售手續費,而是改用客戶管理資產(AUM)為基礎,由投信業者依月底資產數,給予銀行「管理費分潤」。

不過金管會馬上發新聞稿:金管會澄清:基金銷售獎勵金計算跟手續費無關:金管會今(29)日表示,推動「以基金規模(AUM)計算銷售獎勵金」措施,可創造投資人、資產管理業者以及銷售通路三贏,這跟銷售機構向投資人收取的「手續費」無關。依照現行實務,銷售獎勵金是業者在銷售機構推廣活動期內的「銷售金額」所支付的銷售佣金。而這次調整以「AUM」計算,則是以銷售機構推廣活動期間客戶的基金存量計算。

金管會的意思是:基金手續費收取的方式不變,要調整的是基金業者給銀行等通路的銷售獎勵金,希望調整成按照客戶在銀行投資部位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即委託管理資產的規模做計算。希望未來金融業朝向看客戶的基金存量、鼓勵客戶長期投資,而不是以基金流量:銀行只看手續費收入,卻不注重如何讓客戶賺到錢,把錢留在銀行繼續做投資的基金存量。

所以第一篇報導其實是記者弄錯,把基金的銷售獎勵金跟手續費搞混了,基金的收費不要說記者搞不清楚,一般的社會大眾恐怕弄得清楚的也是少數。因為國內金融機構對所謂的資訊揭露,做的實在是蠻差的:沒有一定的揭露方式、這些費用的名目之多、名稱混亂且不一致,都讓投資人難以正確了解。你可能也不知道:投信及基金公司除了購買時收你的手續費外,他們還要付給銀行銷售獎勵金等等這些費用,而這些其實都是投資人要付出的成本。

基金的費用揭露如何的五花八門,讓你摸不著頭緒? 且看以下幾個圖:

這是在基富通網站上報酬揭露的資訊,他們說明對該基金,他們並沒有收取銷售獎勵金、贊助等費用。

而這家銀行的通路報酬有經理費分成、銷售獎勵外,還有贊助費:

這是某銀行的資料,它乾脆不說明了,叫你自己從基金說明書中自己找,看了你可能會嚇一跳,基金居然會有這麼多收費的名目:

為什麼金管會叫銀行、投信業者討論基金銷售獎勵金計算方式? 因為那跟你的投資報酬息息相關,這些業者收取過多費用,直接影響到的就是投資人的報酬率。你可以看到上圖的例子,如果把這個經理費、銷售獎勵、贊助等等加起來,B級別基金〈手續費後收型的基金〉一年收取的費用都超過2%了,而且這個費用是每年你都要支付的。如果你每年多了2%的成本,你知道它的影響會有多大嗎? 如果都不看其他的報酬率,只是增加了2%的成本,二十年之後你的投資報酬率將會減少49%,你說它影響大不大?

金融機構銷售基金應該是跟客戶是共存共榮的,把客戶擺在對等的位置上,不是金融機構每年收取這麼多的銷售獎勵金等費用,金融機構賺得飽飽的,客戶卻因為過高的成本,投資報酬率可憐兮兮!

再來是金融機構的獎勵、業績計算都是用首期的手續費收入來計算,客戶留存、繼續在銀行做投資的部位有多少〈AUM〉,從來不是銀行關心的重點。這就導致一些金融業的亂象:因為要有新的業績產生,才會有手續費的收入,於是理專拼命叫客戶轉進轉出,因為沒有新的交易,他們就不會有新的業績,就不容易達成他們的業績目標。

就曾經聽到一個例子:某家銀行的理專,她可以在這個禮拜五把客戶的投資部位全部賣出,然後在下週一又買進同樣的標的。這樣的轉進轉出,客戶付出了交易手續費的成本,理專賺到了業績,而且聽說這個理專永遠是他們銀行裡面的業績競賽的第一名。

在現行的環境下,銀行理專只能不停的在做銷售,要維繫好客戶、幫客戶做好投資配置,讓客戶穩定獲利,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這麼做對理專沒好處,銀行不會因為理專照顧好客戶、讓客戶累積的投資部位增加,給理專任何獎勵。金融機構應該認清一個事實:在網路環境下各種資訊取得都相當容易,如果消費者很容易上網去找到投資成本低廉的ETF等投資工具,他們為何還會願意投資手續費等成本這麼高昂的基金?

尤其在Fintech金融科技創新的浪潮下,很多新型態的創新,例如美國的投資機器人Robo Advisor,把資產管理費降低到一年只收取0.3%或更低,這些都是在做去中間化、替消費者節省成本,如果金融業者不趁早做改變,把基金收費、業績獎勵制度等,調整成對消費者合理、利益不衝突的方式,否則未來只怕會要面對更大的挑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