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嗆「多跟ZARA學學!」H&M罕見承認:我們做錯四件事,越賣越差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成長和業務模式問題

面對銷售下滑,尤其是旗艦品牌 H&M 的疲弱,瑞典集團表示本財年會開始關店行動,而過去數年,該集團每年淨增門市數均超過 300 間,這一策略在零售業一直被分析師認為相當激進。

H&M 的西班牙競爭對手近年的開店速度已經放緩,將更多的精力轉移至線上。

印地紡集團去年12月中旬同樣發布了放緩的季度報告,截至 10 月底的三季度,西班牙集團淨銷售按年上漲 6% 至 62.92 億歐元,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漲幅遠低於上半財年的 11.5%。

管理層在財報中甚至忽略了三季度的同店銷售具體數據,僅提到「成長維持強勁」,而上半財年的增幅為 6%,但已經比2016年上半財年的 11% 大幅減速。

市場認為印地紡集團的同店銷售目前僅僅能維持正面,但難當「強勁」,而投行 Raymond James 預計 H&M 四季度的同店銷售錄得 9% 的暴跌。

與 H&M 選擇關店應對銷售放緩和渠道轉換略有不同,印地紡集團則選擇了「售轉租」,將本屬於大股東 Amancio Ortega 的零售地產出售,再通過銷售框架協議要求新業主將物業再租給西班牙集團。

除了控股全球最大服飾集團,Amancio Ortega 將權力轉移給 Pablo Isla 後,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地產業務上。印地紡集團在歐洲和美國多數黃金零售街道的大型旗艦店均採用 Amancio Ortega 的物業,這種關聯交易無論對印地紡集團還是 Amancio Ortega 均非常有利 — 零售業務擁有穩定的店舖,而租金可以被轉移至低稅歐洲國家。

2015 年,Amancio Ortega 的房地產投資公司 Pontegadea Inmobiliaria SL 就被市場認為價值 60 億歐元。

在財報會上,瑞典集團投資關係總監 Nils Vinge 表示,集團將會縮短生產時間,加快上新速度,讓設計從瑞典中心到亞洲製造基地再到全球店舖的流轉迅速起來,「讓實體店的購物者興奮起來」。

Zara 今天成為服飾產業的龍頭老大和繼寶僑集團 (P&G) 後另一零售業的「黃埔軍校」,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集團的全球供應鏈策略。印地紡集團利用歐洲製造和 RFID 技術,對消費者快速反應,已經成為目前零售業公認的先進模式。

Nils Vinge 的言論顯示,目前 Zara 的三大競爭對手 — 美國的 Gap、日本的 Uniqlo 和 H&M 都在改進「速度」問題。

海恩斯莫里斯集團旗下 Monki 品牌門市
圖片放大

多品牌策略問題

儘管 H&M 表現疲軟,但是瑞典集團表示公司旗下其他品牌仍然保持成長。

海恩斯莫里斯集團目前擁有 H&M、COS、& Other Stories、Monki、Weekday、Cheap Monday、 ARKET 七大品牌,公司2018年還將推出另一新品牌。不過,除 H&M 外,只有 COS 接近或步入 10 億美元。

相反,印地紡集團除了 Zara 外,Bershka、Pull & Bear、Massimo Dutti 和 Stradivarius 四大品牌銷售均超過 10 億歐元,Zara Home 和內衣品牌 Oysho 去年銷售分別接近 8 億歐元和超過 5 億歐元,且有雙位數成長。

輔助品牌的弱小,可以看做是海恩斯莫里斯集團的另一問題,而目前,瑞典集團決定裁減店舖,一定程度上亦對這些輔助品牌的物理擴張造成同樣的削弱。

儘管瑞典集團目前仍有重組的現金流和良好的資產負債表,不過其截止去年 11 月底 25 億瑞典克朗的淨現金,而 2016 年同期為 71 億瑞典克朗,2012、2013、2014 財年底約維持在 170 億瑞士法郎的穩定水平。

除了集團自身的策略問題,H&M 2017年出現的另一重大失誤是集團對自身預期的盲目樂觀。 財年指出,42 歲的年輕少帥號稱 2017 年集團收入成長可達到 10~15%,但集團非但沒有一個月份達到預期,且表現越來越差,最後集團在 7 月中旬披露完 6 月數據後,甚至粗暴的放棄披露月度數據。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瑞典集團表示,對於當前財年將不再發出任何聲音,而集團將於 2 月 14 日發布轉型計劃。

不過,資本市場對於瑞典集團同樣保持謹慎和低預期。

瑞銀的報告指出,希望海恩斯莫里斯集團的轉型策略更專注於集團業務的穩固,而並非是空中樓閣的成長計劃。DNB Markets 則稱,轉型計劃有待觀察,但可能將是漫長的過程。

本文獲雪球授權轉載,作者為無時尚中文網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