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問題1》照護者無收入
家庭經濟不穩定
根據衛福部曾針對長照家庭主要照護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其最大的負擔首重為經濟壓力,有40.49%的主要照顧者認為自己面臨「經濟上負擔」。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指出,就他們協助的經驗來說, 很多有長照需求的家庭多為「老老照顧」,即年逾50歲照顧更高齡者,但他們通常無經濟收入,多仰賴子女或親友提供經濟補助,更甚者只能靠政府補助。
問題2》家庭或長照機構
照護人力皆不足
根據衛福部過去的調查指出,平均每個家庭只有0.4個照顧人力。而在家庭外,政府或其他機構所配置的人力,像是到宅提供居家照護的居服員,或是依個案狀況,分配資源的照管師,人數也相對短缺。
長期研究長照議題的醒吾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呂慧芬即指出,法令規定照管師最多一次服務200名個案,但目前多數照管師服務逾400名個案,即是因照管師人數不足,要服務的個案太多,讓他們想接新個案,也無力服務。
問題3》偏重看護及機構
其他多元服務太少
最後一個現況,即是過去針對重症與重度失能者,照顧方式多以長照機構或外籍看護為主, 但針對輕度、中度失智失能者, 需要的「預防狀況惡化」機構,設立較為不足。例如「居家照顧」與「日間照顧」2大服務使用者,雖然需求者眾,其使用人數即少於長照機構或外籍看護。
呂慧芬認為, 雖然政府在2007年已開始推動長照十年計畫,且以在地老化、提供居家照護服務為主軸,但僅25.6%的民眾知道這項補助,很多人最終仍是使用看護或機構解決家庭照護問題。
但若過度依賴這兩者,將會讓長照制度變成以金錢給付為主,但真正需要被照護的長者接受不到更多元的服務。台灣長照機構提供的服務,不能只偏重機構, 應該提供更小規模、多機能、居家照護為主的服務項目,例如日照中心、喘息服務、復健或社區老人中心等,才符合民眾需求。